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洛陽鎮

洛陽鎮

①北宋置,屬西充縣。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北五十里雙桂鎮北洛陽壩。

②即今河北沙河市西北二十五里東戶村鄉。清乾隆 《沙河縣誌》 建置志: 市集有洛陽。

③即今江蘇武進縣東南洛陽鎮。清光緒 《江蘇全省輿圖》 陽湖縣圖: 東南有洛陽鎮。


(1)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東南部。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5.1萬。鎮人民政府駐洛陽,人口7000。原名永安里。北宋詞人秦觀後裔禹夫,曾任河南洛陽縣尉,卒於任。其子扶棺歸葬,改名洛陽。1949年為洛陽鎮。1955年改鄉,陽湖鄉等先後併入。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7年置鎮。1999年戴溪鎮併入。產稻、小麥、油菜籽、水果、淡水魚等,尤以珍珠蚌、巨峰葡萄、水蜜桃著名。有珍珠加工、針織、化工、建材、機械等廠。常陸等公路經此。(2)在福建省惠安縣西南部、洛陽江東岸。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6.1萬。鎮人民政府駐洛陽街,人口7360。據《閩中摭聞》載:唐宣宗微行至此,贊曰:“此間風景,類我洛陽”,故名。1956年置鎮,1958年改上游公社,1961年改洛陽公社。1984年復置鎮。產稻、甘薯、花生、高粱、甘蔗、龍眼、荔枝和相思樹、馬尾松。有灘涂養殖業和鹽場。有石雕、工藝美術、皮革、塑膠、食品、竹編等廠。324國道經此。古蹟有洛陽橋、劉盟海墓坊、義波祠、昭惠廟、瑤台、金剛井。(3)在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東南部。面積223平方千米。人口3.7萬。鎮人民政府駐洛陽店,人口7000。因原址處洛水之陽,後遷今址,仍用原名。1950年為洛陽區,1958年改洛陽公社,1987年改置鎮。有重晶石礦。主產稻、小麥、棉花,特產銀杏、油桐、金頭蜈蚣等。有重晶石粉、水泥、海綿等廠。為市東南部農貿集市。隨安公路經此。紀念地有新四軍第五師九口堰紀念館。(4)在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西部偏南、南水上游。面積392平方千米。人口6710。鎮人民政府駐黃洛洞,人口1370。由黃洛洞、洋洞各取一字並諧音成洛陽。1952年設洛陽鄉,1958年屬上游公社。1962年析置洛陽公社,1983年設區,1986年建鄉,1993年建鎮。地處天井山東北麓中低山地區。林產松、杉,為用材林基地之一。主產稻,並產甘薯、玉米、大豆、花生及冬菇、木耳等。深洞茶葉出名。有鎢、錫、稀土等礦。有小水電廠。323國道經此。(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中部。面積495平方千米。人口2.7萬,86%為壯族。鎮人民政府駐洛陽街,人口1.25萬。古名落陽,後改今名。1951年為環江縣三區,1958年稱紅星公社,1959年改為洛陽公社。1962年改區,1968年復公社,1984年置鎮。產稻、玉米、大豆、木薯及油茶、油桐等。有鋼鐵、水泥、氮肥、鐵木具、農機等廠。紅茂礦務局駐此。是縣西部工商交通中心,金紅鐵路與洛茂鐵路交會於此並設普洛站,公路通貴州及河池、宜州、融水等地。

洛陽鎮字典分解

洛陽的解釋 [Luoyang] 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西部,市區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97萬。中國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稱,中國佛教祖庭白馬寺位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順便了解:洛水【歷史地名】

①又名洛澗。即今安徽淮南市東北之窯河。《明史·地理志》 鳳陽府懷遠縣: “又西南有洛水,與壽州分界,徑縣南新城村入淮。”②在今山東莒縣西北四十里。出檀特山陰,東南流入於沭。元於欽 《齊乘》 卷2 “沭水” 條下: “洛水出檀頭山,又南經莒州城東,又南沙河水西來入焉。”③一作雒水。即今河南洛河。黃河支流。《尚書·禹貢》: “導洛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又東北入於河。”④亦作雒水。為今四

洛陽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