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春鐵路

歷史字典解釋

舊鐵路名。簡稱中長鐵路。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東北地區中東鐵路南滿鐵路合併、由中蘇共管時期的總稱。自哈爾濱西至滿洲里,東到綏芬河,南達大連,呈“丁”字形。1952年全部移交中國政府後,分別改稱濱洲、濱綏、長濱和長大鐵路。今長濱和長大兩鐵路合稱哈大鐵路,其中哈爾濱—瀋陽又為京哈鐵路北段。

詞語分解

  • 中國的解釋 ∶指中原地區與中國抗衡。;;《資治通鑑》 又驅中國士眾。將中國人。 ∶京城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大雅》詳細解釋.上古時代,我國 華夏 族建國於 黃河 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
  • 鐵路的解釋 行駛通道或軌道的一種,由鋼軌構成,早先是由木製,但現在通常為鋼製,通常由鋼軌首尾相接鋪成兩條線,構成供車輛行駛的永久性道路;按這樣形式鋪設兩條或多條軌道的路詳細解釋亦作“銕路”。有鋼軌的供火車行駛的

歷史地名推薦:洗馬河

在今貴州惠水縣東北。《方輿紀要》卷定番州: 洗馬河 “在州東。下流南入於都泥江”。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中國長春鐵路歷史

相關歷史

中國長春鐵路_中國長春鐵路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