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海口鎮

海口鎮

北宋置,屬龍溪縣。即今福建龍海市駐地石碼鎮。《元豐九域志》 卷9漳州龍溪縣有海口鎮。宋時為收取海道商稅之所。明季改置石碼鎮。

②北宋置,屬福清縣。即今福建福清市東南海口鎮。《元豐九域志》 卷9: 福州福清縣有海口鎮。元時置海口務。明初改為海口稅課局,並置河泊所。清初廢。《明通鑒》: 嘉靖三十四年 (1555),“倭復犯福清海口”,即此。鎮內的龍江橋,創建於北宋政和三年 (1113),全長746米,是福建省現存結構最完整的古代石樑橋。

③北宋置,屬潮陽縣。在今廣東汕頭市東南達濠區。


(1)古鎮名。在今廣東省潮陽市東。北宋屬潮陽縣。(2)今鎮名。(1)在浙江省青田縣西北部。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1.6萬。鎮人民政府駐海口,人口1480。清光緒《青田縣誌》:“南宋高宗航海由台、溫過青田,海潮直送至此,得名海口。”1944年置海口鎮,1949年廢鎮,1950年置鄉。1952年析置高沙鄉,1956年雄溪、高沙二鄉併入,1958年後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2年與東江鄉合置海口鎮。大溪東西橫流,並有雄溪、海溪港南、北匯入。產油茶籽、烏桕籽、毛竹、木材、柑橘等。有木材加工等廠。多小水電站。金溫鐵路、壽溫公路經此。為大溪沿岸重要船埠。(2)在安徽省懷寧縣東南部。面積84.2平方千米。人口4.3萬。鎮人民政府駐安寧,人口1300。因地處皖河入江口,誤傳為秦始皇渡海的海口,故建鎮時以此命名。1992年由原紅星、巨網二鄉合併置海口鎮。產稻、棉花、玉米、豆類、小麥等。水產業興盛,產銀魚。有榨油、紡織等廠。宜九公路經此。為石海公路終點。(3)在福建省福清市東部。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9.3萬。鎮人民政府駐下龍江,人口1690。地處龍江入海處,故名。北宋置,屬福清縣。《元豐九域志》載,福州福清縣有海口鎮。元置海口務。明初改為海口稅課局並置河泊所,清初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復犯福清海口”,即此。1956年設海口鎮,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鎮。僑鄉。產稻、甘薯。灘涂養殖以蟶、蛤、蠣為主。有冷凍、紙箱、造船、漁械、塑膠等廠及水產、貨運、客運等業。元洪工業開發投資區設此。公路接真大公路。古蹟有龍江橋、瑞岩彌勒造像和摩岩刻石等。(4)在江西省德興市北部、樂安河南岸。面積152平方千米。人口1.4萬。鎮人民政府駐海口,人口3240。位李宅、體泉二水入樂安河口,以水多得名海口。1950年屬海口等鄉,1958年設海口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改設海口鎮。產稻、大豆、棉花、油茶等。有電站及錳鋼、冶煉、耐磨鋼球、石英晶體、塑膠等廠。體德公路經此。(5)在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南部、滇池泄水口處。面積175.8平方千米。人口5萬。鎮人民政府駐海門村,人口3.2萬。因地處滇池出水口,故名。1951年為昆陽縣三區,1954年屬昆明市十區。1958年屬安寧縣海星公社。1959年為昆明市四農場。1961年屬西山區,為海口公社。1984年為海口辦事處。1988年置鎮,駐中灘街。1992年遷今址。產稻、小麥、蠶豆、玉米、油菜籽等。有化肥、建材、建築、採礦、光學儀器、儀表、軸承、機械、造紙、水泥等企業。為市重要工業區。昆陽鐵路支線經境並設站。有公路北接昆畹公路。滇池客輪通昆明。名勝古蹟有元建石閘、石城公園。有建於1910年的中國第一座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6)在雲南省澂江縣東南部。面積102.7平方千米。人口1.1萬。鎮人民政府駐海口,人口1200。北臨撫仙湖,東為撫仙湖的出水口海口河,因名。明、清設海口鋪。1950年屬澂江縣第三區。1958年為松園公社。1963年與九村公社合併為東山公社,1973年分為新村、九村兩個公社,1984年為新村區。1987年駐地由新村遷海口,更名為海口區。1988年為海口鄉,1997年設鎮。產稻、玉米、小麥、烤菸、蠶豆。特產抗浪魚、青魚、鯉魚。馬華公路從東經過。名勝有海口大橋

海口鎮字典分解

海口的解釋 (1) [seaport]∶海灣內的港口(2) [boasting;talk big]∶多用於“誇海口”,漫無邊際地說大話(3) [Ha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多學學:海胡站【歷史地名】

明改海吳 (亦作海哥) 站置,在今黑龍江省阿城市東北海溝。明 《遼東志》 卷9: “海西東水陸城站: 底失卜站、阿木河站、海胡站……。”

海口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