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安化縣

安化縣

①南齊置,屬隨郡。治所在今湖北隨州市東南光化鋪鄉。西魏改為新化縣。

②南齊置,屬桂林郡。治所當在今廣西柳州市附近地。後廢。

③西魏置,為淮南郡治。治所在今湖北隨州市西北。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安化縣。

④隋開皇十一年(591)置,屬豐州。治所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西北。大業初屬五原郡。後廢。

⑤唐神龍元年(705)改弘化縣置.為慶州治。治所即今甘肅慶陽縣。至德元年(756)改為順化縣。宋乾德二年(964)復名安化縣,後為慶陽府治。蒙古至元七年(1270)廢。明洪武中復置,仍為慶陽府治。1914年因與湖南、廣西、貴州三省安化縣重名,改為慶陽縣。

⑥北宋乾德二年(964)置,屬儀州。治所在今寧夏涇源縣南新民鄉附近。熙寧五年(1072)改屬渭州。七年移治制勝關(今涇源縣西北四里官莊)。金大定七年(1167)改為化平縣。

⑦北宋熙寧六年(1073)置,屬潭州。治所在今湖南安化縣東南一百里洢水東岸啟安坪。據《明一統志》卷63安化縣:“取民安德化之義。”南宋建炎四年(1130)遷洢溪西岸,即今安化縣東南梅城鎮。元屬天臨路。明屬長沙府。民國初屬湖南湘江道。1922年直屬湖南省。1951年遷今安化縣(東坪鎮)。

⑧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置,為思南府治。治所即今貴州思南縣。清光緒六年(1880)移治大堡(今德江縣)。1914年改名德江縣。

⑨1912年改安化廳置,屬廣西柳江道。治所在今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東北明倫鎮。1914年改為宜北縣。


(1)古縣名。(1)南朝齊置,治今湖北省隨州市東南。屬隨郡。西魏改名新化縣。(2)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置,治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西南。屬儀州。熙寧七年(1074年)移治今涇源縣。屬渭州。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名化平縣。(2)古舊縣名。(1)唐神龍元年(705年)改弘化縣置,治今甘肅省慶城縣。為慶州治。至德元載(756年)改為順化縣。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復為安化縣。宣和末後為慶陽府治。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廢入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置。為慶陽府治。清代因襲。1913年廢府留縣。1914年因與湖南、廣西、貴州三省安化縣重名,改名慶陽縣,以古府為名。(2)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改水德江長官司置,治今貴州省思南縣。為思南府治。清光緒六年(1880年,一說八年)徙治於大堡,今德江縣。屬思南府。1914年因與湖南、廣西、甘肅三省安化縣重名。改名德江縣。(3)舊縣名。1912年由安化廳改置。治安化(今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東北明倫)。1914年更名宜北縣。(4)今縣名。在湖南省中部偏北、資水中游。屬益陽市。面積 4948 平方千米。人口95.1萬。轄16鎮、13鄉。縣人民政府駐東坪鎮。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析益陽縣置,屬潭州。縣名取“民安德化”之意,沿用至今。治所最初在今啟安坪,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一說明洪武時)遷今梅城。元屬天臨路。明、清屬長沙府。1914年屬湘江道,1922年直屬省。1949年屬益陽專區。1952年縣人民政府遷今東坪鎮,屬常德專區。1962年屬益陽專區,1968年屬益陽地區,1994年屬益陽市。地處湘中丘陵西北部,雪峰山北段。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資水及支流渠江、潺溪、柘溪、洢溪等流經境內。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林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森林覆蓋率達40%以上。用材林蓄積量為850萬立方米,主要有松、杉、樟和竹。經濟林有油茶、油桐等,盛產茶葉、生漆、松脂和厚朴、杜仲、黃檗等藥材。農業主要種植稻、甘薯、玉米、花生等。礦產有煤、鐵、銻、鎢和磷灰石等。工業有採礦、冶煉、電力、化工、制茶和木材加工,主產純銻、氮肥、竹木家具等。柘溪電站是省內大型水電站之一。湘黔鐵路穿過縣西南部,設四站。公路有207國道、懷桃等幹線。資水通航。古蹟有梅城文廟、小淹文瀾塔等。

安化縣字典分解

縣國語字典 縣 (縣) xiàn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xuán 古同“懸”。 筆畫數:7; 部首:厶; 筆順編號:2511154

不妨一看:安邊城【歷史地名】

北宋崇寧五年(1106)於徐家台築城,屬環州。在今甘肅環縣西北一百二十里。金為安邊砦,屬通遠縣。元廢。 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築,在今甘肅省環縣西北。金改為堡。元廢。

安化縣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