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

又稱寺溝石窟。在今甘肅西峰市西南五十里復鐘山崖壁上。據清乾隆六十年《重修石窟寺諸神廟碑記》及《鎮原縣誌》引自唐碑記載,北石窟為北魏永平二年(509)涇川刺史奚康生開始建造。分上、中、下三層,南北長120米。最高處距地面十餘米。北魏的第165窟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窟高14米,長21.7米,寬15.7米。造像以大佛為主,伴以脅侍、彌勒、普賢、阿修羅及佛傳故事等。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開鑿,共有窟龕二百九十五個,現存造像二千一百二十六軀,石刻及墨書題字一百五十餘方。是甘肅規模較大的石窟群之一。1988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稱寺溝石窟。在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西南25千米寺溝川蒲、茹兩河交匯處東岸。據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石窟寺諸神廟碑記》及《鎮原縣誌》引自唐碑記載,北石窟為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涇州刺史奚康生開始建造。窟龕開鑿在黃砂岩的崖面上,分上中下三層,南北長120米。最高處距地面十餘米。編號165窟(俗稱“佛洞”),是窟群中最大、保護最好的一窟。高13.2米,深17.9米,寬21.7米,內造七佛,身高8.1米許;十脅侍菩薩,身高3~4米;二交腳菩薩,高5.8米;還有三頭四臂天王,乘象普賢菩薩。前壁門上明窗左右有大型高雕佛本生故事《薩垂那太子捨身飼虎圖》,門外兩側雕有金剛力士和獅子。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開窟造像,現存窟龕295個、塑像 2100 身。石刻及墨書題字150方、碑刻7通。壁畫較少,多已殘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多學學:北中城【歷史知識】

河陽三城之一。在今河南孟州市南十五里黃河北岸。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築,置北中郎府領兵戍守,因名。處南北交通要衝,為防守重地。《資治通鑑》:南朝梁中大通元年(529),爾朱榮與元顥相持於河上,“(陳)慶之守北中城,顥自據南岸”,即此。北齊置行台。北周武帝平齊,改為河陽鎮。

北石窟寺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