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常樂鎮

常樂鎮

①隋開皇初廢涼興縣置,在今甘肅安西縣西南。唐武德五年 (622) 改置常樂縣。

②即今山西平陸縣西南常樂鎮。《清一統志·解州》 “張店鎮” 條下: 平陸縣西有 “常樂鎮”。


(1)在山西省平陸縣西南部。面積205平方千米。人口4.5萬。鎮人民政府駐常樂,人口6300。以村民意願為名。1949年屬第五區,1953年設常樂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鎮。2001年西侯鄉、留史鄉併入。產麥、棉、玉米及薯類、蘋果、杏等。有工礦配件、鏈條、水泥、化工等廠。風平公路經此。名勝古蹟有引黃工程常樂垣電灌站、明關帝廟。(2)在江蘇省海門市中部、通呂運河與青龍河兩岸。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5.4萬。鎮人民政府駐常樂,人口 7000。 清鹹豐年間成集,因常受江海潮之害,故以美好意願命名。1949年為常樂鄉,1957年龍英、長安、種玉、秦李、永樂鄉和翻身鄉部分併入。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為常樂鄉,1991年置鎮。2000年平山鄉併入。產稻、小麥、棉花、油菜籽等。有釀酒、搪瓷、製衣、建材、日用化工等廠。青掘公路經此。近代實業家張謇故里,有張謇紀念堂和史料陳列室。(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北部、南流江東岸、南流江三角洲頂端。面積250平方千米。人口6.8萬。鎮人民政府駐常樂圩,人口6160。南漢常樂州治。1950年設鄉,1959年改公社,1984年置鎮。產稻、黃紅麻、花生、甘蔗、龍眼等。有爆竹、絲綿、造紙、食品、綜合加工、農具、農機、五金、紡織等廠及林場、蠶種場。集市貿易以水產品、香蕉、花生為大宗。名產桑蠶繭。209國道過境。(4)在四川省蓬溪縣中部。面積47平方千米,人口3.2萬。鎮人民政府駐常樂,人口1600。以唐建常樂寺得名。1950年建常樂鄉,1958年為常樂公社,1983年復常樂鄉。1992年常樂、庭英二鄉合併置常樂鎮。有糧食加工、農具修理等業。為農副產品集散地。蓬射、蓬紅公路經此。古蹟有常樂寺。(5)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中部、黃河南岸。面積403平方千米。人口1.9萬。鎮人民政府駐大路街,人口 1890。 因境內常樂堡而名。1956年置常樂鄉。1958年改衛星公社,1962年更名常樂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置鎮。為半農半牧區。產小麥、稻、玉米。是中衛山羊產地之一。有煤炭、石膏、陶瓷、水泥、農具修造等廠礦。楊下公路經此。名勝古蹟有清代水車、老君山寺廟等。

常樂鎮字典分解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也學習下:常祿保【歷史人物】

【生卒】:?——1773姓赫舍哩。滿洲鑲藍旗人。初襲騎都尉世職。歷官甘肅河州協副將,廣東高廉鎮總兵。從征金川土司叛亂,先後破敵博爾根山、羅博瓦等地,賜號“西爾努恩巴圖魯”。乾隆三十八年戰死於科布曲山之役。事後列名後五十功臣。清滿洲鑲藍旗人,赫舍哩氏。雍正末,由閒散襲遠祖爵為騎都尉。乾隆三十五年遷四川提標左營游擊。翌年,從征金川,以功授廣東高廉鎮總兵。四十年,攻科布曲山樑時,陣亡。

常樂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