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通事舍人

通事舍人

官名。① 中書省屬官。亦稱中書通事舍人、中書舍人。東晉始置,掌呈奏案章,七品,多選名流充任。後省,由中書侍郎兼其職。南朝復置,員四人,漸引用有才幹的寒士,於呈奏本職外,兼掌詔令,入直內廷,出宣帝命,凡有陳奏,由其持入參決,遂奪中書侍郎之職,權傾天下。梁後期改名中書舍人。北朝亦稱中書舍人。參見“中書舍人”。②隋初置為內史省(中書省的改稱)屬官,員十六人。職如前朝謁者,掌承旨傳宣之事,從六品上。文帝開皇三年(583)增為二十四員。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名通事謁者,從六品,隸謁者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謁者台,復名通事舍人,員十六人,從六品上。掌朝見引納、殿庭通奏、承旨宣勞等事,選善辭令者充任。隸四方館,名義上屬中書省。北京改隸閤門司,亦稱閤門通事舍人,員十人,從七品。朝會宴幸時贊相禮儀,傳宣引班,贊其拜舞之節而糾其違失。號為閤職,為武臣清要之選。遼朝為南面朝官,隸門下省通事舍人院。金朝復稱閤門通事舍人,員二人,從七品。時閤門司隸宣徽院。元朝置於侍儀司,隸禮部。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始置十四員,後或減或增,英宗至治元年(1355)以後定置十六員,從七品。元末朱元璋吳元年(1367)亦置,隸侍儀司,明洪武四年(1371)定為從九品。後改侍儀司為殿廷儀禮司(鴻臚寺),遂罷。③北魏門下省屬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為六品上。麴氏高昌國亦置,地位較高。④東宮屬官。南朝齊、梁、陳皆置,亦稱東宮通事舍人,掌傳宣令旨、內外啟奏。梁位一班,陳九品。北齊太子門下坊屬官有通事守舍人。隋初隸太子典書坊,員八人,正七品,掌導引東宮官員辭見,承令勞問。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名宣令舍人。唐復舊名,隸太子右春坊,員八人,正七品下。遼為南面朝官,隸太子右春坊。明置二員,隸詹事府。清初沿置,從九品。順治十五年(1658)省。


官名。東晉置,掌呈奏案章。見《晉書·職官志·中書舍人》。南朝宋沿晉制,置通事舍人四人,也掌呈奏案章。見《宋書·百官下·中書令》。隋也置此官,從六品。見《隋書·百官下》。唐朝置此官十六員,從六品上,掌朝見引納、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則導其進退、贊其拜起、出入之節。蠻夷納貢,皆受而進之,軍出,則受命勞遣;既行,則每月存問將士之家,視其疾苦;凱還,則郊迎。見《新唐書·百官二·中書省·通事舍人》。

通事舍人字典分解

成語通事舍人的解釋 官名。掌詔命及呈奏案章等事。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下赦》:“樓上以紅綿索通門下一綵樓,上有金鳳銜赦而下,至綵樓上,而通事舍人得赦宣讀。”《初刻拍案驚奇》卷七:“ 玄宗 聞其名,差一個通事舍人姓 裴 名 晤 ,馳驛到 恆州 來迎。”參

通事的解釋 [interpreter] 舊指翻譯人員

舍人的解釋 (1).官名。《周禮·地官·舍人》:“舍人掌平宮中之政,分其財守,以灋掌其出入者也。”本宮內人之意,後世以為親近左右之官。 秦 漢 有太子舍人,為太子屬官;

不妨一看:通元溪【歷史地名】

東陽江支流。在今浙江金華市東。《方輿紀要》 卷93金華府: 通元溪在 “府北十五里。源出金華山巔徐公湖,經山橋下,又南經府北十五里之東紫岩,環郡後,至城東南之宏濟橋入於南溪”。

通事舍人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