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員外郎

歷史字典解釋

官名。①兵部兵部司次官。隋文帝開皇六年(586) 始置一員,掌本曹籍帳,侍郎缺則代理曹事。煬帝大業三年(607) 罷,後又置兵曹承務郎行其職。唐高祖武德三年(620) 復舊,置二員,一掌武官貢舉及雜請之事,一掌南曹,每歲選人,審核其解狀、簿書、資歷、考課。高宗、武則天、玄宗時,曾隨本司改名司戎員外郎、夏官員外郎、武部員外郎,尋各復舊。從六品上。五代因之。北宋初為六品寄祿官,神宗元豐 (1078—1085) 改制後,成為職事官,置一員,與兵部郎中協助尚書、侍郎參掌本部事務,正七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兼領職方司,其後或又兼駕部、庫部司。若從軍或將命於外,則假以為寵。②兵部佐官。遼為南面朝官,金、元為兵部尚書佐貳官,分掌部務,位次於郎中,從六品。明初置,正六品,旋罷。清初亦置,後罷。③兵部諸司員外郎統稱。如隋、唐、五代、兩宋之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員外郎,明清之武選 (總部、司馬部)、職方、車駕、武庫員外郎,清初之督捕員外郎等。


官名,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帳,侍郎缺,則掌管其曹事。其後,歷代皆置。唐朝兵部員外郎則掌貢舉、雜請等事。宋朝兵部員外郎參掌兵部副職之事。兵部尚書為長官,侍郎為副貳,與尚書共掌兵、武選、車輦、甲械、廄牧之政令,郎中、員外郎參掌。建炎二年(公元1129年)詔兵部兼職方,即兼掌國家圖籍等事。見《隋書·百官志下》、《新唐書·百官志》、《宋史·職官二》。

詞語分解

  • 兵部的解釋 古時官署名,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長官為兵部尚書,有時稱為武部,清末改為陸軍部詳細解釋六部之一,主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魏 置五兵尚書,至 隋 改兵部尚書,歷代
  • 員外郎的解釋 官名。員外,本指正員以外的郎官。 晉武帝 始設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侍郎,簡稱員外郎。 隋 開皇 時,尚書省二十四司各設員外郎一人,為各司的次官。 唐 以後,直至 明 清 ,各部都有員外郎位在郎中

歷史官職推薦:補褂

服飾名。參見“補服”。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兵部員外郎歷史

相關歷史

兵部員外郎_兵部員外郎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