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怎么寫好看

子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 爵名。周朝始設,為五等爵之第四等。《禮記 ·王制》: “王者之制祿爵,公、、伯、子、男,凡五等。”一說子、男爵位屬同一等。《孟子 ·萬章上》:“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其後或置或廢。晉南北朝各朝皆置,為“六等爵”之第五等,亦在“伯”下,“男”上。且有“開國子”、“縣子”等名號。三國魏元帝鹹熙元年(264)定爵制,諸子地方五十里,邑八百戶。凡子爵,官一品。晉武帝鹹寧三年(277)定大、次、小王國制,其五千戶以上之小國,始封王之支子為子。北魏道武帝天賜元年(404)定製,子封小縣,賜臣吏十二人。隋朝為九等爵之第八等,位於“伯”下,“男”上。置官,有令、大農、尉、典常侍舍人等員。又稱“開國子”。正四品。煬帝大業三年(607)廢。唐朝復設。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加“開國”之稱,為正五品上。宋朝食邑五百戶以上,七百戶以下者封子。清朝為九等爵之第四等,亦在“伯”下,“男”上。稱“精奇尼哈番”,乾隆元年(1736),改漢名為“子”。分為四等:一等子兼一雲騎尉、一等子、二等子、三等子。敘正一品。② 周朝對小諸侯國之稱呼。《公羊傳 ·隱公五年》: “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


1、爵名,為古五等爵的第四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漢書·王莽傳中》:“封王氏齊縗之屬為侯,大功為伯,小功為子,緦麻為男。”“封將為子,帥為男。”“鹹病死,封其子為伯,伏黯等皆為子。”

2、春秋時喪而未葬的公、侯稱子。《左傳·僖公九年》:“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會諸侯,故曰子。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3、指太子與嗣君。《呂氏春秋·慎行》:“已為吾子矣。”註:“子,太子。”《禮記·曾子問》:“不俟子。”註:“子,嗣君也。”

4、士大夫的通稱。《春秋·公羊傳·宣公六年》:“子,大夫也。”註:“古者士大夫通曰子。”

5、老師。《論語·公冶長》:“願聞子之志。”

6、古代少數民族的頭稱子。《禮記·曲禮》:“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

詞語分解

  • 子的字典解釋 子 ǐ 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後輩人,年輕人)。 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 動物的卵:魚子。蠶子。 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 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 *

歷史官職推薦:土作

官署名。明朝內府所屬機構,隸內官監,設宦官進行管理。同木作、石作、瓦作等負責營造宮室、陵墓等事。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子歷史

相關歷史

子_子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