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大夫

大夫

①官名。(1) 有固定職司的官署長官。殷、周官制,國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指低於卿高於士的官僚階層,有鄉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縣大夫、都邑大夫、公族大夫等。秦、漢以來,或置御史大夫。北魏初置八部大夫,相當於尚書八座。鏇分尚書及諸外署為三百六十曹,以大夫為長官,分曹治事。後又置六謁官,準右六卿,屬官有大夫。西魏、北周仿《周禮》置六官府,下屬諸司長官皆名大夫,有上、中、下三等。唐高宗時,亦曾改尚書省六部諸司郎中、殿中省諸局奉御,太子家令、率更、仆三寺長官為大夫,又改御史中丞為司憲大夫。(2)掌諫議、顧問之官。秦、漢宮廷中置太中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諫大夫等,皆無員。侍奉皇帝左右,備諮詢應對,諫諍議政,為皇帝的高級顧問,常參預製定重要制度法令。亦常奉詔出使,如派往周邊各族通好,向諸侯王和大臣頒賞、弔喪,赴郡國巡行風俗、賑災宣慰等。地位尊崇,多由貴戚大臣、名儒或有軍功者充任。西漢中後期,權臣多冠以光祿大夫之銜。東漢以來,漸成閒散官職,通常用來安置免職和不能任事、年老多病的官員,如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唯諫議大夫北朝、唐、宋置為諫官,金又置為諫院長官。(3) 唐、宋以來,設階官(亦稱“散官”、“寄祿官”)以表示官員等級。其高級文職階官號大夫。北宋後期高級武職及醫官階官亦號大夫。②爵名。(1) 周朝官爵分公、卿、大夫、士四等,大夫又有上、中、下三等。(2) 戰國秦至漢朝,實行二十等爵制,大夫居第五級。此外又有官大夫(六級)、公大夫(七級)、五大夫(九級)等名。


大夫既是官名,又是爵名,還是官職等級名和官俸級名。

1、官名。商周兩朝有大夫、鄉大夫、遂大夫、墓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縣大夫、都邑大夫等;秦漢兩朝有御史大夫、諫議大夫、中散大夫、光祿大夫、門大夫、諫大夫等,王國也有大夫;這些大夫,或為職事官,或為散官,官俸自六百石至二千石。《後漢書·孝桓帝紀》:“命列侯、將、大夫、御史、謁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議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陳得失。”註:“大夫謂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王國的大夫屬郎中令,俸祿比六百石,沒有固定人數,掌奉王命到京都,奉璧賀正月,及出使各王國。原先持節,後來省去。(見《後漢書·百官志》)。唐朝為六部諸司郎中和九寺少卿的別稱。唐高宗李治龍朔年間,改六部諸司郎中為大夫;諸寺九卿為正卿,而少卿均稱大夫。見《新唐書·百官志》。

2、爵名。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承秦制,爵分二十級,第五級為大夫,第六級為官大夫,第七級為公大夫。(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漢舊儀》說:“大夫,五爵,賜五級為大夫;大夫主一車,屬三十六人。”

3、官職等級名。夏、商、周三朝,官級分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又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級。漢朝最高的官稱公,公下是卿。王莽設九卿,“每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諸職。”(見《漢書·王莽傳》)。宋朝醫官分大夫(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全大夫)、良醫郎、醫效、祗候。見《容齋三筆·醫職冗濫》。

4、官俸等級名。王莽更名官俸,“千石曰下大夫,比二千石曰中大夫,二千石曰上大夫。”見《漢書·王莽傳》。

大夫字典分解

大夫的解釋 [senior official in feudal China] 古代官名。西周以後的諸侯國中,國君下有卿、大夫十三級,“大夫”世襲,

大的解釋 大 d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

夫的解釋 夫 fū 舊時稱成年男子:漁夫。農夫。萬夫不當之勇。 舊時稱服勞役的人:夫役。拉夫。 〔夫子〕a.舊時對學者的稱呼;b.舊時稱老師;c.舊時妻稱夫;d.稱讀古書

順便了解:大辟山【歷史地名】

又名大滌山。在今浙江餘杭市西南與臨安縣交界處。《晉書·郭文傳》:“步擔入吳興餘杭大辟山中窮谷無人之地。”即此。 古山名。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西南大滌山。岩洞泉石,奇勝無窮。《晉書·郭文傳》:“洛陽陷,乃步擔入吳興餘杭大辟山中窮谷無人之地,倚木於樹,苫覆其上而居焉。”即此。

大夫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