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院

諫院怎么寫好看

諫院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名。五代始置。凡諫議大夫諫、正言,皆須別降敕許赴院供職者,方為諫官。由他官者,需知諫院,以兩省官充掌供奉、諫諍。宋初不置,仁宗明道元年(1032)始置。知院官六人,以司諫、正言充任,由他官領者帶知諫院。其後,諫議大夫非特首不供諫職。司諫、正言亦有領他職而不預諫諍者。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後始專諫職。凡朝廷闕失,大則廷議,小則上封。初兼彈奏之責,後令只許言事,不兼彈劾。哲宗即位後,復彈劾之權。遼設左、右兩院,分隸門下、中書二省,各設左、右諫議大夫,左、右補闕,左、右拾遺等官。金沿置,列於監寺,不屬三省。設官左、右諫議大夫,下設左、右司諫,左、右補闕,左、右拾遺等官。明洪武十三年(1380)置,設左、右司諫,左、右正言,均以耆儒充任。十五年又置諫議大夫,掌侍從、諍諫,不久廢罷,歸其職於六科


官署名。即諫官的官署。唐代已有諫院之名。《唐會要》:“貞元中,薛元輿為諫議大夫,奏云:諫官所上封章,事皆機,每進一封,兩省印署,凡有封奏,人且先知,請別鑄諫院印,庶免漏泄。”宋代專設諫院,以左右諫議大夫為長,下設左右司諫、左右正言,分屬門下省中書省,掌規諫朝政缺失,對大臣和百官的任用及政府各部門的措施提出意見。

遼代門下省設左諫院,中書省設右諫院。左諫院設左諫議大夫、左補闕左拾遺;右諫院設右諫議大夫、右補闕、右拾遺。見《遼史·百官志三》。

金代也設諫院,左右諫議大夫皆正四品,左右司諫皆從五品,左右補闕正七品,左右拾遺正七品。見《金史·百官二·諫院》。

詞語分解

  • 諫院的解釋 .御史台的別稱。 唐 劉禹錫 《送國子令狐博士赴興元覲省》詩:“相門才子 高陽 族,學者清資五品官。諫院過時榮棣萼, 謝 庭歸去蹋芝蘭。”按, 令狐博士 指 令狐楚 ,嘗為 河南 尹兼御史大夫。 開
  • 諫的字典解釋 諫 (諫) à 舊時稱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諫勸。進諫。諫阻。兵諫。從諫如流。 筆畫數:; 部首:訁; 筆順編號:
  • 院的字典解釋 院 à 圍牆裡房屋四周的空地:院子。院牆。庭院。 某些機關、學校和公共場所名稱:法院。醫院。戲院。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歷史官職推薦:玉宸院

官署名。元朝於世祖至元八年置,掌樂工、供奉、祭饗等務,置樂長、樂副、樂判各一員。秩正四品。二十年,改為儀鳳司。 官署名。見“儀鳳司”。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諫院歷史

相關歷史

諫院_諫院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