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員外郎

歷史字典解釋

官名。①吏部吏部司次官。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始置一員,掌本曹籍帳,侍郎缺則代理曹事。煬帝大業三年(607)罷,後又置選部承務郎行其職。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復舊,置二員,一掌核實選人解狀、簿書、資歷與考課,以呈尚書、侍郎,稱南曹; 一掌判本司事務,稱判廢置。高宗、武則天時曾隨本司改名司列員外郎天官外郎,尋各復舊。從六品上。五代因之。北宋初為六品寄祿官,不預司務,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後,尚書左右選、侍郎左右選各置郎官,協助尚書、侍郎分掌文武官銓選之事,其資序未及知府以上者為員外郎,正七品,或加尚左、尚右、侍左、侍右諸名目。詳見“尚書左選”、“尚書右選”、“侍郎左選”、“侍郎右選”。②吏部佐貳官遼朝為南面朝官。金朝吏部尚書佐貳官,分判曹務及參議選事,所掌與郎中同,從六品。元朝略同。明初置,正六品,旋罷。清初亦置,後罷。③吏部諸司員外郎統稱。如隋、唐、五代、兩宋之吏部、司封、司勛、考功員外郎,明、清之文選(總部、選部)、驗封、稽勛、考功員外郎等。詳見各條。


官名,為吏部官員,吏部四司都設此官,他與郎中共掌或分掌該司職務。《新唐書·百官一·吏部》:“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一人判南曹。皆為尚書、侍郎之貳。”

詞語分解

  • 吏部的解釋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長官為吏部尚書。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時韓愈吏部權 京兆。;;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吏部擬用左通政。;;清; 張廷玉《明史》 又道改南京吏
  • 員外郎的解釋 官名。員外,本指正員以外的郎官。 晉武帝 始設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侍郎,簡稱員外郎。 隋 開皇 時,尚書省二十四司各設員外郎一人,為各司的次官。 唐 以後,直至 明 清 ,各部都有員外郎位在郎中

歷史官職推薦:軍訓部

官署名。國民黨政府設定,由訓練總監部改設,屬軍事委員會。設部長一人, 上將級; 次長二人, 中將級;部內組織及其職掌如下:部長辦公室,辦理不屬於各監處的事務,設主任一人, 少將級。下設部附少將或上校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吏部員外郎歷史

相關歷史

吏部員外郎_吏部員外郎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