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服法物庫

歷史字典解釋

名。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置,下分三庫,屬太常寺。設監官三人,以諸使、副使、三班使臣及內侍充任。掌百官朝服及諸司禮衣,儀仗,遇大禮則出借,禮畢收回。徽宗崇寧二年(1103),併入殿中省。


官庫名。宋太平天國二年(公元977年)置,屬太常寺。後分三庫:一在天安殿後,一在右掖門內北廊,一在正陽門外。掌百官朝服、諸司儀仗,於祭祀、朝會時,按有關官員的等級借給,禮畢歸還。設監官二人,以諸司使、副及三班、內侍充任;典三人,掌庫三十人。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併入殿中省。元亦置法物庫,屬尚供總管府,參見該條。

詞語分解

  • 朝服的解釋 君臣上朝時穿的禮服詳細解釋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舉行隆重典禮時亦穿著。《儀禮·士冠禮》:“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韠,即位於門東西面。”《論語·鄉黨》:“吉月,必朝服而朝。”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
  • 法物庫的解釋 存放祭祀器物及儀仗的庫房。 宋 吳自牧 《夢粱錄·監當諸局》:“法物庫,在 梅家橋 北,掌祭祀法服、朝服、冠珮、帶舃,及大禮明禋旗旛衫袍等。”

歷史官職推薦:忠訓郎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重定武臣官名,改左侍禁置,為正九品武階官,屬小使臣。 官名。宋代武職分五十二階,其中有忠訓郎、忠翊郎兩階。見《宋史·職官九·國朝武選》。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朝服法物庫歷史

相關歷史

朝服法物庫_朝服法物庫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