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文化

歷史字典解釋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種文化,因1964年發現於台灣台北八里鄉大坌坑貝丘遺址而得名。距今約五千多年,以台灣北部淡水河下游兩岸及西北、中部和西南諸海岸最集中。主要遺址有台北八里鄉大坌坑下層、台北圓山貝丘下層、台南歸仁鄉八甲村、高雄林園鄉鳳鼻頭等。出土有磨製的石斧、石鏟等。陶器手捏,含粗砂,火候不高,硬度低,質鬆軟,器形簡單,主要有罐、瓮、碗,器壁粗厚,常飾繩紋和劃紋,少數有塗紅條彩飾,以粗陶繩紋圈底罐最有代表性。當時人們過著以採集和漁獵為主的經濟生活。

詞語分解

  • 文化的解釋 ∶考古學上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仰韶文化 ∶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中國文化 ∶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

歷史知識推薦:冊府元龜

類書名。宋真宗命王欽若、楊億等輯。始於景德二年,成於大中祥符六年。一千卷,分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門。將歷代事跡,自上古至五代,分門順序排列。所采以史籍為主,間取經、子,不收說部,引文多整章整節,對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大坌坑文化歷史

相關歷史

大坌坑文化_大坌坑文化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