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石寶山石窟

歷史字典解釋

亦稱石鐘山石窟、石寶山石窟等。南詔、大理國佛教藝術遺產。在雲南劍川縣西南10餘公里的石鐘山,共由十六處石窟及摩崖造像組成。始造於南詔,盛於大理,晚到明代。石窟以佛教題材為主,造像深受漢、藏文化影響,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體現當時雲南地區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關係。歷史、藝術價值甚高。現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詞語分解

  • 石窟的解釋 ∶古時一種就著山崖開鑿成的寺廟建築,內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畫和石刻等敦煌石窟雲崗石窟 ∶山岩上的洞詳細解釋.依山岩鑿成的石室。亦泛指石洞。《晉書·隱逸傳·郭瑀》:“鑿石窟而居,服柏實以輕身。” 唐

歷史知識推薦:颶母

海上颶風到來時的氣象預兆,通常指斷虹、斷霓等。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上:“南海秋夏間,或雲物慘然,則見其暈如虹,長六七尺。此候,則颶風必發,故呼為颶母。”此類記載後世屢有所見,明《田家五行·天文類·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劍川石寶山石窟歷史

相關歷史

劍川石寶山石窟_劍川石寶山石窟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