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回河之爭

回河之爭

宋神宗、哲宗兩朝對導河東流抑北流的爭議。仁宗慶曆八年(1048),黃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陽東北)決口,泛濫大名府、恩、冀等州,至乾寧軍(今河北青縣)東北入海,是為北流(原入海處在今山東利津附近)。嘉祐元年(1056),塞商胡決口,修六塔河,引河回故道。功畢,當夜再決。五年,又在大名(今河北大名東)第六埽決為二股河,經舊馬頰河故道,至陽信(今屬山東)東北入海,是為東流(下遊河道在故道北面)。宋人解決這問題,除嘉祐初對修六塔河即已發爭議外,有兩次爭議:(一)神宗熙寧初,一派主張維持北流,沿岸築堤以防河水漫流,下游近海部分河床深闊,可作為防禦契丹的天然防線;另一派主張塞北流,開二股河以導東流。神宗同意後說,於熙寧二年(1069)封閉北流。同年,黃河又在閉口以南向東潰決。至元豐四年(1081),澶州決口,恢復北流,東流淤塞。(二)哲宗時,回河東流之議又起。論者認為北邊以塘濼阻契丹馬足,若聽任黃河流過,便成平地,無險可倚;又河口若再北移,南岸將屬遼界,自河而南,地勢平坦,直抵京師,更為危險。反對者則認為塘濼並無軍事價值,地形北高,河道不會北移。爭論數年,至紹聖元年(1094),封閉北流。但元符二年(1099),河決內黃,依舊北流,東流斷絕,回河之爭亦息。

順便了解:回山【歷史地名】

①在今湖北黃石市東南西塞山鄉。《輿地紀勝》卷33興國軍:“回山,在大冶東五十里西塞山之右。山有異泉及飛雲洞。”《方輿紀要》卷76大冶縣:西塞山“山之右又有回山。其西為飛雲三洞,稱奇勝”。②亦名回中山、宮山。在今甘肅涇川縣西。《元豐九域志》卷3:涇州保定縣有回山。

回河之爭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