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太和五銖

太和五銖

北魏銅錢。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鑄。孝文帝以前,未有鑄錢,以實物進行交易。此錢鑄出,令京師及諸州鎮皆通用,並許私鑄。其錢銅質粗劣,文字湮漫。錢徑大小不等,錢文隸、篆二體。

太和五銖_太和五銖介紹_歷史知識

太和五銖

太和五銖字典分解

太和的解釋 見“ 太和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

五銖的解釋 (1).即五銖錢。《後漢書·公孫述傳》:“ 蜀 中童謠言曰:‘黃牛白腹,五銖當復。’” 清 顧炎武 《錢法論》:“ 漢 承 秦 半兩,已為莢錢,為四銖,為三銖

多學一學:太原市南城區【歷史地名】

舊區名。1954年由太原市第一區改置。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區南部。1960年撤銷,1961年復設。1997年太原市轄區調整時再撤,分別劃入新設的迎澤區和小店區。

太和五銖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