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巷 古今弦歌盛

石井巷 古今弦歌盛

福建被譽為“海濱鄒魯”,自宋代儒家理學崛起,人才薈萃,群星璀璨,成為全國的學術中心。著名學者呂祖謙,不遠千里慕名來榕,拜住在三坊七巷三山驛的林之奇(水西林)為師。客居福州期間,有感福州濃厚的讀書風氣。在《登郡城》詩中有句云:“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聲。”尋常普通的石井巷正是這樣傳承了千年來的教育文脈,起到了從普及到提高的作用和重任。

石井巷是福州市中心東街南側的一條小巷,古稱清泰坊,因北宋時開了一口大石井而得名。宋慶曆年間(1042~1048)福建提刑蘇舜元為解決城市人口增加用水緊張的狀況,從鼓樓前到安泰橋的南街(今817北路)兩側坊巷開鑿12口公用水井,其中一口就在閩縣的清泰坊,據傳此井較大,井水清澈甘冽,大旱不枯,冬暖夏涼,是這一帶平民百姓用水的主要來源。30多年前因拓寬巷道才被填平,留下巷名的記憶。

石井巷長150米,寬4米,石板路東西走向,西連巷,交接處為十字路口,北為廠巷,可通東街,南為錦巷,可通織緞巷。石井巷位處城區中心的嵩山西麓,嵩山是于山支脈,又稱丁戊山,屬三山藏之一,因處城中心亦別稱中山。

明代末年,石井巷有黃晉良居士住宅“井上草堂”,黃晉良,字郎伯,崇禎年間諸生,明亡後不仕,隱居於此,悉心著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1年)曾在巷內設嵩山書院。清代著名醫學家陳修園(1753——1825)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退隱三山,以碩儒名醫譽滿杏林學界,擇石井巷“井上草堂”講學授徒。

石井巷東頭北側,是創建於道光元年(1821年)的兩廣會館,坐北朝南。南正門大牆由雕琢精細的青石築成,上方正中大石匾上鐫刻楷書“嶺雲在望”四個大字,一腔思鄉情懷。左右青石拱形邊門框皆十分精緻壯觀。邊門上石匾額各為書卷形圖案上的隸書“履仁”、“蹈義”。雖然以上精美的書法石刻及青石門牆因歷史滄桑,成了讓人啼笑皆非的“大花臉”,但仍不失中華傳統建築和書法的韻味美感。只要稍加以剔除清洗,蒙塵美玉即可完璧如初,主事者舉手之勞平添榕城美景,何樂不為?

會館面積約有2000多平方米,現為兩座5層的單元樓。舊會館倖存的原建築除上述石井巷北側青石門牆外,還有一亭一後殿,會館後面的一座嶺南風格的看似庫房的傳統建築,紅牆琉璃綠瓦,馬鞍型風火牆,牆頭獅子灰塑,飛檐疊層斗拱,綠琉璃大窗格,古雅大氣;會館東側中部保存完好的大亭子為單檐歇山頂,紅牆綠琉璃瓦,梁椽雀替雕刻精美,天花板彩繪天女散花圖。亭為正方形,邊長約8米,應屬拜亭之類,方形木柱,青石柱礎。亭南檐下還有一條寬約1.5米的復龜亭走廊。亭內南側上方懸掛一塊長2米多、寬1米多的大匾,米黃色底,藍色楷書“桑梓必恭”四個大字。上款為並排兩行:“道光元年仲秋,光緒五年仲冬重刊”;下款為:“撫閩使者連平顏檢書”。顏檢是廣東省連平縣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至道光二年(1822)任福建巡撫,福州清代四大書院之一的鳳池書院就在對面東街之隔的三牧坊,始創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初名聖功書院,道光元年由鹽法道吳榮光擴建,巡撫顏檢鼎力襄助並以三牧坊鳳池浦是福州第一位狀元、宋代宰相許將住過的地方,提議將其改名為鳳池書院。

會館西側是清代著名藏書家林壽圖的故居。林壽圖(1809—1885),原名英奇,字恭三,號黃鵠山人。歷任山東道監察御史,山西、陝西布政使,曾主講鐘山書院,為官40年,勤政廉明,政績卓著。光緒十年(1884)中法馬江海戰,遭全軍覆沒慘敗,福建告急。朝廷命壽圖回閩省會辦團煉修炮台工事,以鞏固海防,壽圖無不殫精竭慮,晚年為首任致用書院山長,繼任鰲峰書院山長。他學問淵博,能詩善文,工書法,尤精楷書,家藏圖書萬卷,多善本秘籍。當他年老辭職,定居石井巷時,自撰花廳楹聯曰:“抽簪已歸,書高於屋;鍵戶不出,車盈其門”。藏書家“冠悔堂”主揚滄贈聯曰:“編詩甲乙集;買宅丁戊山”。

石井巷還有不少著名的民間私塾先生為普及啟蒙教育,誨人不倦,終生不渝。如福州清末秀才 * 欽,精通古文,善制藝,平生以教書授徒為業。他設塾館於城內石井巷邱氏祠堂,因教學有力名聞一時,郊縣學子紛紛慕名求教,因此還在祠堂內備有宿舍,以供各縣學子負笈求學之便。朱從教三十年,授徒數百人,人稱“石井巷朱先生”,里弄婦孺皆知。他的高足劉德禧傳承先生學問教法,博學善文,南台巨賈富商爭相聘其為西席家塾,以授業子弟,對提高福州商業文化水平,起了很大作用。

民國初期,井上草堂、邱氏宗祠等均已併入石井國小(現為鼓樓區第二中心國小)。石井巷經多次拓寬後,巷道平坦寬敞,可供汽車通行。巷內還有南營幼稚園,新時期新興的行業也在這裡應運而生。中心國小周邊坊巷辦起眾多小學生託管機構服務站,聘請大專以上學歷的學生督課輔導孩子做作業,既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又解決學生家長的後顧之憂,於是巷南巷北書聲朗朗,傳承此地數百年的文教淵源。

石井巷還是新式教育的濫觴地,光緒三十年(1904年)2月在巷西頭,創辦開智學會,提倡新學,傳播革新思想。

從前石井巷和鄰近的花巷、孝義巷、南營巷一樣都很窄小破舊,石板路面凹凸不平。改革開放後,這裡建起了安福、碧玉、竹林境新村,寬敞明亮,電訊大廈、武夷中心、大洋百貨凌空崛起,人流車流驟增,當年僻靜的小巷一天比一天繁忙熱鬧起來。

2010年,鼓二小擴建2座5層教學樓,改善了教學條件,空地遍植花草樹木,最佳化校容校貌。學校十分重視素質教育和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開設圍棋、書法興趣小組,在隔空層設定高檔棋坪、文房四寶,牆上名家書法、古典詩詞名句琳琅滿目,還將擴建時出土的林壽圖藏書樓石匾“歐齋”修復後也被鑲嵌在牆上,附上說明文字,珍惜和發揚了鄉土文化文物。學校新編好的校訓:“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9個字,以每字1米見方的隸書從上到下排滿了整座樓牆,醒目美觀,寓意深厚。

來源:福州日報 2017-09-18 15:26:27
石井巷 古今弦歌盛_石井巷 古今弦歌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