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江城別樣美

走進閩侯,卻被山之青黛、水之碧綠、城之靚麗而感染,當我將隨手拍的江景照片發在微信朋友圈上,即有朋友點讚:“生態平衡,環境優美!”

2016年10月,閩侯縣摘得了國家級生態縣的金字招牌。沿著濱江休閒步道漫步,行至閩侯大橋下,橋頭赫然矗立了一塊宣傳牌,抬頭一望,“生態閩侯,山水江城”8個大字將閩侯地域特色、生態特點悉數突出了出來,將閩侯生態的“別樣美”也概括了出來。

構築綠色屏障

閩侯多山,多為鍾靈毓秀的名山。五峰勢如雄虎的五虎山、譽為天然“氧吧”的旗山、牡丹綻放寺院的峰山、素有世外桃源之稱的石牛山……旗山、五虎山先後入選國家森林公園,其茂林修竹、古道悠悠不難想見。據介紹,考核驗收之際,專家一行對人工園林和植物造景為主的城市綠地並不感興趣,而是對原生態保留情有獨鍾。

建在沙洲之上的鯉魚溪酒店,以濕地、山丘、島嶼等自然園景為主,正是這樣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的野生禽類和小動物在此逗留。據省觀鳥協會記錄到的就有130餘種鳥種,其中不乏有國家二級保護的鳥種白鷳、葛翅鴉鵑、黑翅鳶以及罕見鳥種壽帶、小杓鷸等。窺斑見豹,可見閩侯十分重視現有森林植被的保護。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山林江田海則構成區域生態保護體系。生態要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樹。目前,閩侯縣林地面積179萬畝,完成生態林管護面積82.3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8.62%,綠化率86%。由樹草撐起綠色的山巒,由山構築起綠色的屏障,不僅改變了當地的小氣候,而且為福州市民提供了休閒旅遊、放鬆心情的好去處。

見證綠色發展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位居首位。水不僅是萬物之母、生命之源、生存之本,而且是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閩侯多水,除了大江大溪,大樟溪、大小目溪、源里溪密布其間,滋潤著閩侯山水田園。閩侯人亦親水,開闢了濱江的生態綠道、青口中央公園、南港“水岸林居”溫泉旅遊度假區……

環境問題從來就是一個發展問題。在發展仍然是當今第一要務的情形下,怎樣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呢?2016年度福建省縣域經濟評價結果揭曉,閩侯位居全省“十強縣”第4位,去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第68位。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閩江幹流(閩侯段)水質達標率達100%,定期對轄區內水域水質進行檢測有時還達到二類標準。“問渠那得清如許”,水質好得益於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閩侯在創建國家級生態縣時,提出“低碳、清潔、美麗、宜居、和諧”的“五大體系”,將“低碳”列為首位,也就是將發展放在首位。

水見證了綠色發展。閩侯縣已有10個污水處理廠,目前還有兩個在建,基礎設施名列全省縣域前茅。

宜居首選濱江

閩侯因水而生,因山而靈。“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著力山水,也就是做好閩侯宜居宜業的大文章。

福建省的母親河——閩江穿城而過。閩江在閩侯境內幹流長達78.7公里,加上支流,閩江在閩侯有100多公里。若是算上荊溪、淘江等河流,閩侯就有“三江五岸”。

一座城市,擁有一條江河的比比皆是,而一個縣域擁有“三江五岸”則鳳毛麟角。珍惜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三江五岸”既要營造水清岸綠的水環境,又要開敞誘人養眼的水景觀;既展示了“活水閩侯”,又顯示了“江湖與城市共呼吸”。嗅覺靈敏商人們,搶灘閩侯的濱江。如今,江景房已一字排開,滿足了人們臨水而居、擇水而憩的嚮往。

冬日,我徜徉在江濱生態園的步道上,依然能夠見到燦爛盛開的黃波斯菊、金雞菊、矢車菊和翠蘆莉等。這些看似不經意的花花草草,實則是經過人工的強化、彩化和美化。據介紹,休閒生態公園設濕地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育區、休閒文化主題區、沙灘休閒運動區四大分區。依據閩江現有地形地貌,保留了大量自然狀態的沙洲、湖泊、果林,將慢行道穿插中間,讓人們漫步其中,充分體驗大自然的美。此外,不論是荊溪園的灘涂地蘆葦迎風,水草折腰,漁夫行舟;還是塔礁洲園的候鳥鹹集,白鷺翩躚,水草相連,都是建立在原有的濕地上。

濕地是生態文明的典範,是山、水、林、田、湖的有機結合。“詹葡葉分飛鷺羽,荻蘆花散釣魚舟。黃橙紅柿紫菱角,不羨人間萬戶侯”。這是古人筆下描繪出的幽靜雅致的濕地風光。如今,漫步濕地公園,不知不覺中再現了古詩的意境中。

讓我感慨的是,在建設江濱生態公園時,同樣貫穿了“回歸自然、走向自然”原生態保護的理念。選擇和配置貼近自然濕地原生態的樹種和植被,從而使綠道景觀工程有別於福州其他江濱公園,既有城市公園的功能,又不失濕地公園的功能。兩全其美,美美與共。

融入才能做大

綠化山、清潔水、扮靚江,最後的落腳點是城。城鎮化是現代化重要標誌之一,以人為本是城鎮化的核心理念。

閩侯有“八閩首邑”之謂也,是因為它位於閩江下游兩岸,呈月牙形拱衛福州,是全省離省會最近的一個縣。現代化的交通路網又拉近了閩侯與福州的距離,閩侯境內的高速路出口有祥謙、蘭圃等10個,全縣有7個鄉鎮與市區接壤或隔江相望,有洪塘、橘園洲、浦上、灣邊、螺洲、烏龍江等6座大橋與福州相連。

長期以來,閩侯縣城關位於甘蔗鎮內,一直處於“大縣小城”的狀況,市民紛紛都到福州買房子,城關人氣不足,這是閩侯縣城鎮化的一個軟肋。為此,在閩侯縣提出以城鄉一體為導向,著力構建“中心大縣城、特色小城鎮、美麗新農村”的格局,明確打造三大城市組團的目標:中心大縣城(含甘蔗、竹岐、荊溪)、青口小城市(含青口、祥謙、尚乾)、上街科技城(含上街、南嶼、南通)。顯然,閩侯縣是依託毗鄰福州的區位優勢,加快城鎮化的步伐,三大組團是從融入做起,只有融入才能做大,只有融入才能雙贏。閩侯在生態環境上甚至優越於福州,權作福州的後花園或衛星城。這樣,不僅主動接受省會城市的輻射,而且更多地吸引福州居住人口的轉移,閩侯的城鎮化才更值得期待。

如果說福州城市建設未來將圍繞山水做文章,構築“兩江潤城、碧山環城、水鏈織城、青峰綴城”的山水宜居城市新格局,那么,閩侯縣在編制城鎮規劃上也殊途同歸,注重最佳化土地利用,預留空間,特別突出內河水網、公園綠地、沿江景觀等規劃設計,形成一個個“山環城、林漫城、水繞城”的新城、新鎮、新村。

曇石越千古,山江潤侯官。幾千年前,福建海洋文明的大門從這裡緩緩開啟。從遠古的藍色海洋到今日的山水江城,閩侯是一個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如今因國家級生態縣的命名,又將人水和諧、水興城盛的夢想延續,並將致力成為觀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別樣範本。

來源:福州日報 2017-10-22 09:02:06
山水江城別樣美_山水江城別樣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