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間時光之外

深山掩映中,你如此寧靜,寧靜得被淡忘在了時光之外,寧靜得如遺落塵寰的珍寶,黯淡了光華,枯澀了葳蕤。我小心翼翼地走進你,欲撫去那層厚厚的歷史塵埃,去親見你的真顏,尋訪你曾經遙遠的輝煌,卻又恐打破眼前的寧靜與安然,驚擾了那些深藏於山水古厝間的百年風雲傳奇。

一步步地,我走進你。沿著那潺潺流動的澗水,沿著那窄小的石板路溯源而上。在那三十六口方塘之側,在那悠深的老屋宅院之中,恍似窺見南宋末年鄒姓子孫輾轉遷居於此,人影接踵,百業待興。在那山高路隘、密林奇石間,又恍若看見黃石子民開山種田,興木置業,富甲一方,鼎盛一時。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繁華終被打風吹去,今日深山空留寂寥,但黃石坑曾經的興盛與富庶,曾經的文明與落敗,卻都一一記刻在了黃石的山水草木之間。

山間澗水,潺潺而來,汩汩而去,穿過村莊,在鄒公廟門前緩緩流淌,靜默地述說著這座老村幾百年來的風霜雨。每座客家老村里總有這樣一座祖廟,祭祀著遙遠的先祖,記述著客家子民的遷徙之程,成為後世子女尋根謁祖的祖堂。數百年風雨中,“鄒公廟”見證著黃石的興起、昌盛與落沒,以獨特的方式記錄著黃石的曾經和過去。步入鄒公廟,左右各一碑石,風殘老化,字濁影淡,牆上題聯亦徒留殘跡。撫著歷史的痕跡,終曉黃石坑始祖鄒應龍,於唐貞觀年間,舉族南遷,經幾代幾番輾轉,宋高宗年間,八郎公長子十六郎復遷黃石,至今經歷宋、元、明、清、民國,計八百餘個春秋。這樣一方小小祖廟,把幽居閩西深山僻林的黃石子民與千年前南宋中原的鄒姓先祖聯繫在了一起,把客家子民南遷創業、開疆闢土的艱難歷程展現在了這裡,把融入於血脈之中的客家宗族文化留刻在了這裡。

黃石的傳奇魅力源於中原文化,卻成就於黃石的山水之間。行走在黃石村內,迎面而來是山間林木蔥鬱的清洌之氣,是萬物生長的勃發之息,這是一方青山秀水、肥土厚壤的寶地,留住了八百年前鄒姓子孫遷徙的步伐,在這裡開山墾田,立家興業,締造了黃石坑富村富民的傳奇。睿智的黃石先祖深知青山是寶,必得盡心護養,須養山育山,方能長流不息。當時族裡規定:每出生一個男丁要種上杉木百棵,娶入一個媳婦要種杉木五十棵,戶戶要種一片毛竹。這一族規把育山護山之行變為全族人恪守之約,通過幾代人堅守,世世代代耕養,才有了黃石坑豐厚的林木資源。黃石坑人利用山林優勢經營木材,每年都有大筆樹銀進村,又用經營木材的收入四處買山置田,成就了一段黃石財富的傳奇。把種樹當作生命來傳承,把育林當作家族來守護,這是黃石的財富與文化興起的根源。曾幾何,這一族規被逐漸遺忘甚至被摒棄時,濫砍濫伐風起,黃石的林木資源也逐漸荒萎,昔日富甲一方的黃石古坑也漸漸隱去了光華。

今日的黃石,卻如千萬個隱僻深山的普通村落一般,在現代文明的洗禮中重又回歸原始與自然。村莊裡人煙愈發稀少,老宅日漸蒼涼,人們在祖廟中尋找先祖的遺蹟,在深山古徑中感受先祖開山辟林的雄風,在大夫第、翰林第中揀拾曾經的文明輝煌。昨日繁華雖已落盡,但青山日見蔥翠,滿目綠意與生機勃發,讓人在歷史的尾角欣逢了意外的驚喜。

走進你的步子越深,對你的曾經感慨越多。無論是財富,還是文禮,皆曾令人仰息;無論是開山之艱辛,還是伐木之喧囂,皆曾令人嘆惋。而回眸時,村莊已老,草木依舊綠;歷史已往,澗水依舊清。千年客家文化便如同這青山碧水,在一代代的傳承中,依舊保持生生不息的精神之力。

來源:三明日報 2017-09-25 19:28:35

張華相關文章

山水之間時光之外_山水之間時光之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