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里的三隻蟬

作者:陳曉輝  (字數:1000字作文)

窗外幾株大柳樹,中午有蟬聲固執地從樹枝間傳出來,一陣一陣一片一片,甚至到了傍晚,還能聽到某隻執拗的蟬不肯放棄的叫聲。

唐詩里的三隻蟬_唐詩里的三隻蟬作文

在昆蟲里,蟬鳴屬於不太討喜的那一種,不像蟋蟀那么有節奏,也不像紡織娘那么清澈,只是一味的叫,談不上什麼韻律,但不知為什麼,秋天的蟬鳴,格外令人掛心。

很多詩人都寫過蟬。

第一隻蟬是駱賓王的。才子寫過家喻戶曉的“鵝”,“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至今還為兒童傳唱。他有一首《詠蟬》,雖然不像鵝那么有名,但千年之下,更見悽惻憂思。“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據說這首詩作於獄中。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以貪贓罪名下獄。在獄中聽到蟬鳴,油然生出客思。“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我是冤枉的,沒有人相信我的高潔,誰能為我表達自己的清白?

駱賓王的蟬,儼然無奈被排擠的高士,聲聲都是不甘。

第二隻蟬是屬於虞世南的。在詩人輩出的唐代,這個名字也許很多人不熟悉。但因為這隻蟬,他在唐詩史上有了一席之地:“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詩,被稱為詠蟬一絕。

疏桐,證明是秋天,在疏落的梧桐樹上飲清露、唱歌,這隻蟬有自己的小確幸。站得高,聲音自然傳得遠,並不是憑藉秋風才散播四野。可見要想自己的聲音能傳播出去,要使勁兒爬高才行。不但一隻蟬如此,我們人類要想達到有一定影響力的位置,不也得積累自己,以在某一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

虞世南的蟬,似乎站在千年前的梧桐上俯視眾生,聲聲都是警醒。

最讓人惆悵的一隻蟬,是屬於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站在高處餐風飲露,徒然浪費叫聲也難以吃飽,詩人與蟬同病相憐,舉家清白宦囊羞澀,而故園已經荒蕪,回不去了。“一樹碧無情”,實在想不出,碧色要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無情呢?

記得有一次外婆重病,醫生宣布危急的時候,我獨自一人躲在醫院後院的一個角落裡,一株高大的女貞樹下面,忍不住淚如下。而那株女貞,似乎毫不同情我的悲傷,居然還是那么濃的綠著。樹上的蟬,居然還是那么悠長的叫著。我也知道自己責備樹的綠沒有絲毫道理,但悲傷席捲而來,難以排遣。哭了許久,綠蔭移到了右面,蟬鳴不停地響了許久。

如今外婆早已作古。若干年後,我第一次偶然讀到這句詩,腦海里立刻浮現出那株女貞的濃濃綠蔭,以及樹上傳來的悠悠蟬聲。萬物無情正是有情,李商隱的蟬鳴與碧無情,在千年之後,將我那個下午的心情,一語道破。李商隱的蟬,在時間之外,叫到這個秋天。

陳曉輝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