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崤之戰

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秦晉崤之戰原文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後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詩詞問答

問:秦晉崤之戰的作者是誰?答:左丘明
問:秦晉崤之戰寫於哪個朝代?答:先秦
問:秦晉崤之戰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左丘明的名句有哪些?答:左丘明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魯僖公三十二年的 冬天,晉文公去世。庚辰日,將要移靈到晉國舊都曲沃去停放,剛抬出國都絳城時,棺柩里突然發出響聲,如同牛鳴。卜筮官郭偃命令隨行的大夫們下拜,並傳告:“先君文公指示國家用兵的大事,將會有西方的軍隊越過我國國境而過,趁機攻打,必大獲全勝。”

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兵來襲擊,鄭國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為這事徵求蹇叔的意見。蹇叔說:“興師動眾去襲擊遠方,從來沒有聽說過。軍隊勞累不堪,力量消耗盡了,遠方的君主有所防備。恐怕不可以吧?軍隊的行動,鄭國一定會知道,勞師動眾而無所得,士兵們必然產生怨恨之心。況且行軍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秦穆公謝絕。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們帶兵從東門外出發。蹇叔為這事哭著說:“孟子,我今天看著軍隊出征,卻看不到他們回來啊!”秦穆公派人對他說:“你知道什麼!活到七十歲就死去,你墳上的樹早就長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獨子加入這次出征的軍隊,蹇叔哭著送他說:“晉國人必然在餚山設伏兵截擊我們的軍隊。餚有南北兩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國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一定會死在這兩座山之間的峽谷中,我準備到那裡去收你的屍骨!”秦國的軍隊於是向東進發了。

魯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軍經過周都城的北門。左右兩邊的戰士都脫下戰盔,下車致敬,接著有三百輛兵車的戰士跳躍著登上戰車。王孫滿這時還小,看到這種情形,向周王說:“秦國的軍隊輕狂而不講禮貌,一定會失敗。輕狂就少謀略,沒禮貌就不謹慎。進入險境並而不謹慎,又缺少謀略,能不失敗嗎?”經過滑國的時候,鄭國商人弦高將要到周都城去做買賣,在這裡遇到秦軍。先送上四張熟牛皮,再送十二頭牛慰勞秦軍,說:“敝國國君聽說你們將要行軍經過敝國,冒昧地來慰勞您的部下。敝國不富裕,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給一天的食糧;要走,就準備好那一夜的保衛工作。”並且派人立即去鄭國報信。

鄭穆公派人到賓館察看,原來杞子及其部下已經捆好了行裝,磨快了兵器,餵飽了馬匹。鄭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辭,說:“你們在敝國居住的時間很長了,只是敝國吃的東西快完了。你們也該要走了吧。鄭國有獸園,秦國也有獸園,你們回到本國的獸園中去獵取麋鹿,讓敝國得到安寧,怎么樣?”於是杞子逃到齊國、逢孫、揚孫逃到宋國。

孟明說:“鄭國有準備了,不能指望什麼了。進攻不能取勝,包圍又沒有後援的軍隊,我們還是回去吧!”於是滅掉滑國就回秦國去了。

晉國的原軫說:“秦國違背蹇叔的意見,因為貪得無厭而使老百姓勞苦不堪,上天送給我們的好機會。送上門的好機會不能放棄,敵人不能輕易放過。放走了敵人,就會產生後患,違背了天意,就會不吉利。一定要討伐秦軍!”欒枝說:“沒有報答秦國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軍隊,難道還有已死的國君嗎?”先軫說:“秦國不為我們的新喪舉哀,卻討伐我們的同盟國,秦國就是無禮,我們還報什麼恩呢?我聽說過:‘一旦放走了敵人,會給後世幾代人留下禍患’。為後世子孫考慮,可說是為了已死的國君吧!”於是發布命令,立即調動姜戎的軍隊。晉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為他駕御兵車,萊駒擔任車右武士。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這一天,晉軍在餚山打敗了秦軍,俘虜了秦軍三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而回。於是就穿著黑衣服給晉文公送葬,晉國從此以黑衣服為喪服。

文嬴向晉襄公請求把秦國的三個將帥放回去,說:“他們的確是離間了我們秦晉兩國國君的關係。秦穆公如果得到這三個人,就是吃了他們的肉都不解恨,何勞您去懲罰他們呢?讓他們回到秦國去受刑,以滿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樣?”晉襄公答應了她。先軫朝見襄公,問起秦國的囚徒哪裡去了。襄公說:“夫人為這事情請求我,我把他們放了。”先軫憤怒地說:“戰士們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把他們從戰場上抓回來,一個女人霎那間就把他們從國內赦免了,毀了自己的戰果而助長了敵人的氣焰,亡國沒有幾天了!”不回頭就吐了口唾沫。晉襄公派陽處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邊,已登舟離岸了。陽處父解下車左邊的驂馬,晉襄公的名義贈給孟明。孟明叩頭說:“貴國國君寬宏大量,不把我們這些俘虜的血塗抹戰鼓,讓我們回到秦國去受死刑,如果國君把我們殺死,死了也不會忘記這次的失敗。如果尊從晉君的好意赦免了我們,三年之內必定會捲土重來以報今天的恥辱!”

秦穆公穿著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對著被釋放回來的將士哭著說:“我違背了蹇叔的勸告,讓你們受了委屈,這是我的罪過。”沒有廢棄孟明,秦穆公說:“這是我的錯誤,大夫有什麼罪呵!況且我不會因為一點小過失而抹殺他的大功勞。”

注釋
崤(xiáo):山名。在今河南洛寧西北,西連陝西,東接澠池。
冬:指魯僖公三十二年冬天。《左傳》按魯國二十多個國君在位先後編年記事,每個歷史事件先交代哪個國君在位的第幾年。
殯:停柩待葬。曲沃:地名,今山西聞喜縣,是晉君祖墳所在地。
絳:晉的國都,在今山西翼城縣東南。
柩(jiù):即棺木。此指裝有屍體的棺木。
卜偃:掌卜筮之官,名偃。
君:指晉文公。命:命令,指示。大事:古代以祭祀和軍事為國之大事,此指軍事。
西師:指秦師。秦在晉之西,故稱西師。過軼:指秦軍越境而過。
管:鑰匙。
潛師以來:秘密派軍隊前來。
訪:詢問。蹇叔:秦國老臣。
勞師以襲遠:辛苦地調動自己的軍隊去襲擊遠方的國家。
勤而無所:勞苦而無所得。
悖(bèi)心:背離之心,此處指秦軍將士將產生悖心。
辭:拒絕不聽。
孟明、西乞、白乙:皆秦國的將領。孟明:秦賢臣百里奚之子,名望,“孟明”是字。下文中提到的孟子即孟明。西乞:名術。白乙:名丙。
“中壽”兩句:意為你活到中壽就已死去,現在你墓上的樹都快要有兩手合攏那么粗了。中壽:指六七十歲,在古代說法不一。從文義推測,蹇叔當時有七八十歲,已超過中壽。拱:兩手合圍。
與師:參加了這次出征的軍隊。
御師:指晉設伏兵攔擊秦軍。
二陵:指崤之二峰。陵:猶言“山頭”。二陵相距三十五里,之間山高路險,為絕險之地。
夏後皋:夏代的君主,名皋,是夏桀的祖父。
辟:迴避。
是間:指“二陵”之間。這句言晉師必於“二陵”之間伏兵狙擊。
周北門:周王都城洛邑的北門。
左右:指戰車上的武士。古代戰車的御者在中間,武士在左右兩邊。胄(zhòu):頭盔。下:下車步行。這種行為表示對周王朝的敬意。超乘:一躍而登車。脫了頭盔而下車步行是有禮貌的表示,但馬上又一躍上車則是輕狂無禮的舉動。
王孫滿:周襄王之孫,名滿。
輕:輕狂放肆。
脫:疏忽、忽略,言粗心大意。
滑:原為姬姓小國,魯僖公三十三年被秦所滅,後因秦不能守其地,終為晉所得,改為縣邑。其地在今河南滑縣。
將市於周:將到周王的都城做買賣。
以乘韋先:以四張熟牛皮作為先行送至的禮物。古代送禮往往先輕後重。韋:熟牛皮。
犒(kào)師:慰勞軍隊。
步師:猶言“行軍”。出於敝邑:經過敝國。
“不腆(tiǎn)敝邑”四句:其大意是說,我們鄭國雖不富足,但為你部下的停留,可以提供糧草給養和保衛工作。實際是告訴秦國,鄭國已經做好迎戰準備。不腆:不富厚。這裡是謙稱。淹:逗留。居:留居鄭地。一日之積:供給人畜一日所用的柴米草料等。一夕之衛:承擔一夜的保衛工作。
“且使”句:並且派人乘快車到鄭國送信告急。遽:驛車,每過一驛站就換一次馬。
鄭穆公:鄭國的君主,鄭文公之子,名蘭,僖公三十三年(前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客館:接待外賓的住所。杞子、逢孫、揚孫三人戍鄭,就住在客館中。
束載、厲兵、秣(mò)馬:捆好行裝,磨礪兵器,餵飽馬匹。
皇武子:鄭大夫。辭:辭謝,告訴戍鄭的秦大夫,要它們離開。
脯、資、餼(xì)、牽:乾肉、糧食、已經宰殺的牲畜、尚未宰殺的牲畜。資:同“粢”,食糧。
原圃(pǔ):鄭國的獵苑,在今河南中牟西北。
具囿(yòu):秦國的獵苑,在今陝西鳳翔境內。
“吾子”二句:你們可以獵取些麇鹿,給敝邑一個休息機會。麋:與鹿相似,但體形比鹿大。
不可冀也:不能希求什麼了。冀:希望、期待。
“攻之”二句:言秦如進攻,則鄭軍有準備,無法取勝:如包圍郟國,又沒有後繼部隊。
原軫(zhěn):即先軫,封地在原(今河南濟源北),又稱原軫。
以貪勤民:因為貪於得鄭而使人民勞累。
奉:給。
縱敵患生:放走了敵人就會生出後患。
秦施:指秦曾資助晉文公的事。施:給予恩惠。
其為死君乎:意為這豈不是忘記了先君文公嗎?君:指晉文公。死君:指忘記晉文公。
伐吾同姓:指秦伐鄭滅滑,鄭和滑都是姬姓國。
何施之為:還講什麼要報答秦恩呢?
謀及子孫:替後世子孫打算。
遽興姜戎:用驛車傳令急速發動姜戎的軍隊。姜戎本是秦晉之間的一個部族,與晉國關係較好。
子:指晉文公之子晉襄公,此時文公未葬,故稱“子”。衰: * 。絰:麻制的腰帶。均為白色,行軍時穿白色不吉利,故用墨染黑。
粱弘:晉大夫。御戎:駕戰車。
萊駒:晉大夫。為右:為車右武士。
晉於是始墨:晉國從此以後穿黑色孝服,形成習俗。
文贏請三帥:文贏為孟明等三帥求情。文贏:晉文公夫人,襄公嫡母,秦穆公之女。
構:挑撥雙方之間的關係。
寡君:文贏稱秦穆公。
不厭:不滿足。
君何辱討焉:何必委屈你去懲罰它們呢?
逞:滿足。
“武夫”句:武夫在戰場上拚命才抓住他們。
“婦人”句:婦人倉促間就從朝廷里把他們放走了。
軍實:戰果,戰績,指虜獲敵人。長寇讎:助長了敵人的氣焰。
亡無日矣:亡國不需要多時了。
不顧面唾:不顧襄公在面前而向地上吐唾。是一種憤怒而失禮的表現。
陽處父:晉大夫。
“釋左驂(cān)”二句:解下戰車左邊的馬,用晉襄公的名義贈給孟明。其目的是想要孟明登岸拜謝,再捉住他。
纍臣:猶言“囚臣”,孟明自稱。釁鼓(xìn gǔ):以血塗鼓。
死且不朽:身雖死,也不忘大恩。
“若從”句:意為倘若尊重晉君的好意而赦免了。
郊次:到郊外等待著。
鄉師:面對軍隊。“鄉”,同“向”。
不替孟明:不廢除孟明的職務。替:作“廢”解。

詩文賞析

蹇叔的論戰之道幾千年來一直為世人稱道,被奉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正確意見。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執意要派孟明視(百里奚的兒子)、白乙丙、西乞術(蹇叔的兩個兒子)三帥率部出征。蹇叔實際上已失去進諫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棄努力——以“哭師”的形式來進諫,直言不諱地指出此次襲鄭的必然結果。在送別秦國出征之師的時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們說:“恐怕你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給士兵收屍了。” “哭師”召來了秦伯的詛咒、辱罵,這在封建社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繼續進諫——以“哭子”的形式來進諫,準確地指出晉國“必御師於崤”。想通過“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見傳導給國君。

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預見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軍後來果然在崤山大敗而歸,兵未發而先哭之,實在是事前就為失敗而哭,並非事後諸葛亮。

郭偃託言的所謂“君命大事”,不過是個藉口,人們根據經驗 完全可以作出類似的判斷,乘虛而入,亂而取之,是戰爭中常用的手法。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不具備這種經驗和頭腦,應 當屬於不稱職之列。從蹇叔一方看,他作為開國老臣,也具有這方面的經驗,對手並非等閒之輩,不可能在非常時刻沒有防備,因此,此時出征無異於自投羅網。

秦穆公急欲擴張自己勢力的心情,導致他犯了一個致命的常識性的錯誤,違反了“知己知彼”這個作戰的基本前提。敵手早有防備,以逸待勞,必定獲勝;勞師遠襲,疲憊不堪,沒有戰鬥力,必定慘敗。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連常識都顧不上,當然是咎由自取。馬有失前蹄的時候,人也有過失的時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況下所犯的錯誤,則是不可寬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識性的錯誤,更是不可寬恕。

再說,當初秦國曾與晉國一起企圖消滅鄭國,後來又與鄭國訂立盟約。此時不僅置盟約不顧,就連從前的同夥也成了覬覦的 對象。言而無信,自食其言,不講任何道義、仁德,這同樣應當遭天譴,遭懲罰。當人心目中沒有權威之時,便沒有了戒懼;沒有了戒懼,就會私慾急劇膨脹;私慾急劇膨脹便會為所欲為,無法無天。春秋的諸侯混戰,的確最充分地使人們爭權奪利的心理。手法、技巧發揮到了極致,也使命運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東西。弱肉強食是普遍流行的無情法則,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國可能在一夜之間傾覆,區區小國也可能在一夜之間暴發起來。由此可見,“先知”是沒有的;而充滿睿智並富有經驗者,往往被人們認為是“先知”。

這篇文章雖短,但結構上卻充分體現了《左傳》的敘事特色,即情節曲折多變,行文起伏跌宕,敘述有條不紊。文章以秦國老臣蹇叔諫阻、哭師、哭子為線索,復以秦穆公拒諫、詛咒相間其中,使全文在結構上起伏有致、曲折多變。

其次,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上也充分體現出《左傳》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刻劃人物性格,將人物與情節結構融為一體的特色。這篇文章雖短,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老成先見、憂國慮遠的老臣形象和一個剛愎自用、利令知昏的君主形象。兩個形象一明一暗,一顯一隱,然而又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俗話說,薑是老的辣。蹇叔雖老,但仍不失足智多謀、思深慮遠。

標籤:古文觀止歷史戰爭

詩詞推薦

  • 永王東巡歌·其九

    李白唐代〕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秦晉崤之戰原文_秦晉崤之戰的賞析_古詩文
  • 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四

    錢珝唐代〕兵火有餘燼,貧村才數家。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
  • 出塞

    王昌齡唐代〕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秦晉崤之戰原文_秦晉崤之戰的賞析_古詩文
  • 出塞

    王昌齡唐代〕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
    秦晉崤之戰原文_秦晉崤之戰的賞析_古詩文
  • 相州晝錦堂記

    歐陽修宋代〕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  蓋士方窮時,困厄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
  • 蘇秦以連橫說秦

    佚名先秦〕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
  • 袁州州學記

    李覯宋代〕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惟時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殫慮,祗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苟具文書。或連數
  • 塞下曲

    高適唐代〕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青海
  • 司馬季主論卜

    劉基明代〕東陵侯既廢,過司馬季主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東陵侯曰:“久臥者思起,久蟄者思啟,久懣者思嚏
  • 新婚別

    杜甫唐代〕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君行
  • 六月

    佚名先秦〕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四牡騤騤,載是常服。玁狁孔熾,我是用急。王於出征,以匡王國。比物四驪,閒之維則。
  • 甘州遍·秋風緊

    毛文錫唐代〕秋風緊,平磧雁行低,陣雲齊。蕭蕭颯颯,邊聲四起,愁聞戍角與征鼙。青冢北,黑山西。沙飛聚散無定,往往路
  • 紀遼東二首

    楊廣隋代〕遼東海北翦長鯨,風雲萬里清。方當銷鋒散馬牛,旋師宴鎬京。前歌后舞振軍威,飲至解戎衣。判不徒行萬里去,
  • 永王東巡歌·其三

    李白唐代〕雷鼓嘈嘈喧武昌,雲旗獵獵過尋陽。秋毫不犯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
    秦晉崤之戰原文_秦晉崤之戰的賞析_古詩文
  • 鄭莊公戒飭守臣

    左丘明先秦〕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於許。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
  •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宋代〕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
  • 書洛陽名園記後

    李格非宋代〕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
  •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李白唐代〕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雁鶩池。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
  • 橫吹曲辭。幽州胡馬客歌

    李白唐代〕幽州胡馬客,綠眼虎皮冠。笑拂兩隻箭,萬人不可乾。彎弓若轉月,白雁落雲端。雙雙掉鞭行,遊獵向樓蘭。出門
  • 阿房宮賦

    杜牧唐代〕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
秦晉崤之戰原文_秦晉崤之戰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