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淮河四絕句

作者:楊萬里 朝代:宋代

初入淮河四絕句原文

船離洪澤岸頭沙,入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詩詞問答

問:初入淮河四絕句的作者是誰?答:楊萬里
問:初入淮河四絕句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初入淮河四絕句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楊萬里的名句有哪些?答:楊萬里名句大全

楊萬里初入淮河四絕句書法欣賞

楊萬里初入淮河四絕句書法作品欣賞
初入淮河四絕句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船離開洪澤湖岸邊,到了淮河後心情就變得很不好。何必說要到遙遠的桑乾河才算塞北邊境呢,淮河中流線以北就已經天盡頭了!

劉錡、岳飛、張俊、韓世忠眾將抗金宣示了國威,趙鼎和張俊二賢相奠定了國家基業。淮河兩岸咫尺之間南北分裂,秋風中灑淚應該怨恨誰?

淮河中的舟船相背而馳,連激起的波痕接觸一下也難以做到。只能看到天上的鷗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在南北岸之間飛翔。

中原的父老們沒說一句客套話,遇到我這個皇帝使者便訴說不能忍受金朝壓迫之苦。反而是不會說話的鴻雁,還能夠一年一度回到江南。

注釋
⑴洪澤:洪澤湖。
⑵桑乾:亦作“桑乾”。桑乾河為永定河上游。桑乾河流域當時已淪入金人之手。
⑶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線,為宋、金的分界線。
⑷劉岳張韓:劉錡、岳飛、張俊、韓世忠。
⑸趙張:趙鼎和張俊。
⑹咫(zhǐ)尺:周制八寸為咫,十寸為尺。形容距離近。
⑺為(wéi):做。
⑻王人:帝王的使者。

詩文賞析

第一首寫詩人入淮時的心情。首兩句總起、入題。交代了出使的行程和抑鬱的心情,為這一組詩奠定了基調。詩人離開洪澤湖之沙岸一進入淮河,胸懷就煩亂、騷動,這是因為昔日國中流水今日已為邊境界線。這兩句寫出了南宋人面對長淮時心理上獨特的變化。後兩句寫感慨,是“意不佳”的原因之一。“桑乾”即永定河上游的桑乾河,在今山西省北部與河北省的西北部,唐代這裡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交接處。唐代詩人雍陶《渡桑乾水》一詩有“南客豈曾諳塞北,年年唯見雁飛回”之句,表示過了桑乾河才是中國的“塞北”的意思。劉皂《渡桑乾》也有“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之句。在北宋,蘇轍元祐五年在出使契丹回國離開遼境時所寫的《渡桑乾》一詩中仍曾這樣寫道:“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話白溝一惆悵。”正因為前人有過那樣的邊境觀念,所以現在作者說“何必”,表面看來似乎是不滿於前人的看法,其實詩人正是通過這種不滿的語氣在今不如昔的對比中表達對江山半壁的哀惋和對朝廷偏安的怨恨,這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天涯”原指極遠的地方,這裡指宋、金以淮河為界的邊境線。這兩句是說:何必要到遙遠的桑乾河才是塞北邊境呢,而今淮河以北不就是天的盡頭了么!詩人說桑乾用“遠”字,稱準河卻用“天涯”,一方面強調了淮河的邊界意念、一方面渲染了淮河的遙遠。這種渲染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王朝心理上棄北逃南、政策上妥協投降,視國土淪陷於不顧,置中原人民於不救的哀怨和不滿。

第二首是對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的譴責。南宋初年的名將劉錡、岳飛、張俊、韓世忠,力主抗金,屢建功勳。趙、張指趙鼎和張俊,都在南宋前期兩度任相,重用岳、韓,奠定南宋基業。詩人在這裡採取了欲抑先揚的手法。在第三句來了一個陡轉到反面,而今竟然出現了“長淮咫尺分南北”的奇恥大辱的結果。前面的因和這裡的果似乎產生了明顯的矛盾,再加上結尾的“欲怨誰”一語,更是發人深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該由誰來負責?當時以高宗趙構和秦檜為首的主和派貶、殺抗金將領,這怎能不使人在肅殺的“秋風”中涕淚滿襟呢!詩人的滿懣之情,以婉語微諷,曲折道出,顯得更為深沉。

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興,以抒發感慨。淮河兩岸舟船背馳而去,了無關涉;一過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設之界。這裡最幸運的要數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鷗鷺了,只有它們才能北去南來,任意飛翔。兩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見。“波痕交涉”之後,著以“亦難為”三字,凝聚著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轉,頗具匠心。詩人採取了虛實相生的寫法,前兩句實寫淮河兩岸舟船背弛、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虛寫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後兩句實寫鷗鷺可以南北自由飛翔,虛寫作者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願望。

第四首寫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統治之苦以及他們對南宋朝廷的嚮往,感慨更為深沉。前兩句說中原父老見到“王人”像遇到了久別的親人一樣,滔滔不絕地訴說不堪忍受金朝壓迫之苦。“莫空談”中一個“莫”字,即排除了一切泛泛的應酬客套話。他們向使者談的話題都集中在“訴不堪”這一點上。這是詩人想像中的情景,並非實事。因為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後不可能直接跟遺民通話,中原父老更不會面對面地向南使“訴不堪”。但是中原遺民嚮往南宋朝廷之心卻用各種方式來表白。此詩所表達的中原父老的故國情思,雖非實事,但確是實情。這裡的弦外之音是對南宋小朝廷的強烈譴責,以率直的方式表現了曲折的心思,讀來宛轉有致。後兩句借羨慕能南飛的鴻雁來表達遺民們對故國的嚮往。“卻是”為反是、倒是之意:羨慕的是鴻雁一年一度的南歸;遺憾的是鴻雁不解人意,不能代為傳達這故國之情。真是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初入淮河四絕句》以“意不佳”為貫穿全組詩的感情主線:有“長淮咫尺分南北”“中流以北即天涯”的沉痛感喟;也有“北去南來自在飛”“一年一度到江南”的嚮往和痛苦。前兩首側重於詩人主觀感情的抒寫,後兩首則為淮河兩岸人民、特別是中原遺民代言,主題鮮明。全詩寓悲憤於和婉,把悲憤之情寄托在客觀景物的敘寫之中怨而不怒,風格沉鬱,語言平易自然,時用口語。這些都體現了“誠齋體”的特色。

標籤:愛國

詩詞推薦

  • 飲馬長城窟行

    李世民唐代〕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寒沙
  • 看梅絕句

    陸游宋代〕老子舞時不須拍,梅花亂插烏巾香。尊前作劇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此生。
    初入淮河四絕句原文_初入淮河四絕句的賞析_古詩文
  • 汴京紀事二十首 其一

    劉子翬宋代〕帝城王氣雜妖氛,胡虜何知屢易君。猶有太平遺老在,時時灑淚向南雲。
  • 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

    辛棄疾宋代〕悠悠萬世功,矻矻當年苦。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紅日又西沉,白浪長東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 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一

    杜甫唐代〕蕭蕭古塞冷,漠漠秋雲低。黃鵠翅垂雨,蒼鷹飢啄泥。薊門誰自北,漢將獨征西。不意書生耳,臨衰厭鼓鼙。
  •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宋代〕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
    初入淮河四絕句原文_初入淮河四絕句的賞析_古詩文
  • 岳忠武王祠

    于謙明代〕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冢白雲多。如何
  • 賀新郎·吳江

    蔣捷宋代〕浪涌孤亭起。是當年、蓬萊頂上,海風飄墜。帝遣江神長守護,八柱蛟龍纏尾。斗吐出、寒煙寒雨。昨夜鯨翻坤軸
  • 別雲間

    夏完淳明代〕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初入淮河四絕句原文_初入淮河四絕句的賞析_古詩文
  • 北來人

    劉克莊宋代〕試說東都事,添人白髮多。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淒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
    初入淮河四絕句原文_初入淮河四絕句的賞析_古詩文
  • 對酒

    秋瑾清代〕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初入淮河四絕句原文_初入淮河四絕句的賞析_古詩文
  • 登雨花台

    魏禧〔明代〕生平四十老柴荊,此日麻鞋拜故京。誰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園陵!牛羊踐履多新草,冠蓋雍容半舊卿。歌泣
    初入淮河四絕句原文_初入淮河四絕句的賞析_古詩文
  • 梅花絕句·其二

    陸游宋代〕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初入淮河四絕句原文_初入淮河四絕句的賞析_古詩文
  • 雜曲歌辭。少年行二首

    王昌齡唐代〕西陵俠年少,送客過長亭。青槐夾兩路,白馬如流星。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陘。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走馬
  • 州橋

    范成大宋代〕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皆舊御路也。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
    初入淮河四絕句原文_初入淮河四絕句的賞析_古詩文
  • 水調歌頭 定王台

    袁去華宋代〕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劉。尚想霓旌千騎,依約入雲歌吹,屈指幾經秋。嘆息繁華地
  • 永王東巡歌·其十

    李白唐代〕帝寵賢王入楚關,掃清江漢始應還。初從雲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初入淮河四絕句原文_初入淮河四絕句的賞析_古詩文
  • 北來人

    劉克莊宋代〕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飢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 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宋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
    初入淮河四絕句原文_初入淮河四絕句的賞析_古詩文
  • 沁園春 題潮陽張許二公廟

    文天祥宋代〕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睢陽,愛君許遠,留得聲名
初入淮河四絕句原文_初入淮河四絕句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