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893年>> 5月8日

歷史學家顧頡剛誕生

1893年5月8日

1893年5月8日歷史學家顧頡剛誕生_歷史上的今天

顧頡剛(1893—1980),江蘇蘇州人。原名誦坤,字銘堅,是現代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是中國近代學術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學者,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解放前,日本學者,特別是名牌大學如東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國學者,惟對於顧頡剛先生和陳垣先生,則推崇備至。”
顧頡剛於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0年北京大學本科哲學門畢業。以後留任教於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雲南大學、齊魯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社會教育學院、蘭州大學等,並任北平研究院歷史組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主編《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學報》、《禹貢半月刊》、《邊疆周刊》、《齊大國學季刊》、《文史雜誌》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顧頡剛受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倡導的“整理國故”思想的影響,從20世紀20年代起即從事中國歷史和古代文獻典籍的研究和辨偽工作。主張用歷史演進的觀念和大膽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會學、考古學等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和典籍。與錢玄同等發起並主持了古史辨偽的大討論,又廣集當時的研究成果編成《古史辨》八冊,形成了“古史辨”派。顧頡剛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認為時代越後傳說的古史期越長,周代時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朝有三皇,漢代以後有盤古,古史系統的形成,主要出於戰國到西漢的儒家之手。他以疑古辨偽的態度考察了孔子與六經的關係,指出孔子的“正樂”與社會上沒有關係,批評梁啓超把孔子說得太完美;斷定六經決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經沒有太大的信史價值,也無哲理和政論的價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經(尤其是利用《尚書》)編成的整個古史系統。又提出,必須打破中國古代民族只有一個、地域向來一統的觀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黃金時代等觀念。這些觀點今天看來雖不盡正確,但在當時卻具有反封建、反對經學偶像的意義。
顧頡剛一生著述頗豐,除所編《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漢代學術史略》、《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尚書通檢》、《中國疆域沿革史》、《史林雜識》等等。

5月8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