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87年>> 5月20日

中國音樂家馬思聰在美國病逝

1987年5月20日

1987年5月20日,中國著名音樂家馬思聰先生因患心臟病在費城逝世,終年75歲。
馬思聰先生患心臟病多年。10多天前檢查心臟時,發現左心室已全壞,右心房也不好。醫生認為,馬思聰隨時有致命的危險,並建議動手術,但不幸手術無效,與世長辭。1988年5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徐遲撰寫的文章《馬思聰》。文章寫到:
馬思聰先生曾經不是用音符,而是用文字,寫下了一首《童年追想曲》。他寫他母親。記得他3歲在外祖母家裡聽留聲機,便能跟上唱片一起唱。7歲時他堂嫂在風琴上彈中國曲調,他聽後就學會了彈出來。只是他手細,不能彈8度音,他用3度音代替,還比8度音更合乎和聲呢。10歲彈月琴,音樂記憶力特別好,他能背出許多首很長很長的粵曲。
根據他晚年寫成的《簡歷》得知,他從20歲起便開展了一系列創業性的音樂活動。1930年他創立了第一個完全由我國器樂家組成的交響樂管弦樂團,他自任指揮。1931年他創辦了廣州音樂院,任院長。1932年他受聘於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直至5年後抗戰爆發。1937年他轉到廣州中山大學執教。以後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戰時的流亡生涯,他挾著小提琴,流浪在中國大地上,開了不知多少音樂會。1939年他經香港、河內到雲南的澄江,時中山大學遷校。於是,1940年來到陪都重慶,他創辦一個國家級的中華交響樂團,任指揮,兼任協奏曲的小提琴獨奏家,他在重慶指揮獨奏過幾十個場次,蜚聲於大後方的中外愛樂者之間。1941年他飛到香港,用他的琴聲和他自己創作的濃郁民族風格的樂曲,征服了香港熱情的中外聽眾。這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經歷了香港的炮火,1942年又開始流亡。經他家鄉海豐,輾轉到了桂林,又回到粵北砰石的中山大學。1944年奔波於桂林、柳州、貴陽、昆明。1945年到重慶、成都,又到貴陽任貴州省藝術館館長。1946年飛到上海,建立了上海音樂家協會,又轉台北,任台灣交響樂團指揮。然後又回廣州,到中山大學執教,兼廣東省立藝專音樂系主任。1949年他到了北京。在第一屆全國文代大會上,他當選為全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隨後作為文藝界的新政協代表,他參加了那歷史性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第一次會議。時他任教於燕京大學音樂系。1951年他被委任為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多年以來,到這時,他已經譜寫出很多重要的作品,開創了豐富多采的一代民族樂風。
繼他的第一號作品《宋詞七首》之後,他寫了三重奏和《第一小提琴鋼琴奏鳴曲》。然後,是那么多的濃郁民族風味的美麗而健康的小提琴曲。如《搖籃曲》(第四號作品),是他自己演出過最多場次的,非常受歡迎的一首,作於1935年。第六號作品作於1937年,名叫《第一小提琴迴旋曲》,也是他經常演奏的保留節目,顯出了他擁有最美麗的民歌資源,隨手便可展出最好的旋律。也是這一年他完成了他最重要作品之一的《綏遠組曲》現改名為《蒙古組曲》(作品第七號),內分三章:一、史詩;二、思鄉曲;三、塞外舞曲。這是使他享盛譽的傑出作品。《史詩》奏出了抗戰的激情主題。在離亂生活中的《思鄉曲》喚起了廣大聽眾的聯想。《塞外舞曲》氣魄雄健,所受讚賞僅次於《思鄉曲》而已。這個組曲有小提琴譜及樂隊總譜,流傳最廣。
在開國前的第一創作階段,他一共寫了22個作品。
在五、六十年代的第二階段里,他共創作了22號作品。
在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的第三個創作階段里,他寫了17號作品。
他一生一共寫了61號作品。
馬思聰的全部作品是真誠的,是他的感情的結晶,心血的凝聚,愛國的證件,歷史的紀錄,珍貴的遺物,價值連城的國寶,壯麗的精神財富,漢民族文明的一座高峰。這些作品中必有一些將傳至千秋萬代,這些不朽的作品也就是他永生的靈魂了。
我總有一種感覺,他並沒有離開我們,我們擁有他的唱片、錄音匣子和一些樂譜,就像他還在,永遠在,在遠方。

5月20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