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92年>> 8月11日

國際考察隊證實存在一條遊牧絲綢之路

1992年8月11日

 1992年8月11日,一支由六輛北京吉普車和十幾輛俄羅斯越野車組成的“大篷車”隊,在泥濘沼澤、崎嶇不平的蒙古高原上跋涉了4000餘公里後,抵達烏蘭巴托,完成了絲綢之路遊牧路線的考察。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蒙古科學院組織的這支國際考察隊是 7月13日從阿爾泰山深處的古城科布多出發的。隊員攜帶帳篷、睡袋,沿著過去只有馬匹、駱駝和牛車才能行走的古牧道和古驛道,對散布在阿爾泰山、蒙古大沙漠、杭愛山和鄂爾渾河谷中的史前岩畫、古代遊牧民族的遺物,唐代、元代和清代的碑文、寺廟、古城、要塞和屯田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察。
在考察中,學者們側重考察了古代遊牧民族與中國的關係。
在鄂爾渾河谷,考察隊找到了建於公元840年的回紇汗國都城遺址。這座25平方公里的廢墟曾是蒙古高原上最大的遊牧民族的都城。在此之前蒙古高原曾出現過匈奴、鮮卑、突厥等強大的遊牧民族,但他們的都城都未曾發現過。
這座受封於唐朝皇帝的回統汗國的都城呈長方形,有城門、宮門、兩道護城河和方型塔樓。土耳其學者推測,這座古城可能受到了中國的“天圓地方”觀念和唐代都城布局的影響。
令各國學者振奮的是,唐開元20年由唐玄宗為突厥王子賜建的“故闕特勤碑”今天仍挺立在杭愛山中秀美的草原上。這座高 3.75米、寬1.2米的大理石碑正面是用唐楷刻的碑文,字跡清晰如初,碑的頂端是三條龍盤繞在一起的石雕。碑文記述了唐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關係,由於杭愛山不產大理石,一些學者認為,這座高大的石碑可能是從中國內地運過來的。
考察隊還考察了坐落在鄂爾渾河谷中的哈拉和林城遺址,這是忽必烈建立元大都前蒙古汗國的都城。在這座廢墟上,中國和日本學者發現了一塊13世紀時漢字碑刻《建三靈侯廟記》。
這次考察表明,古代中國北方確實存在一條自新疆哈密貫穿蒙古高原至遼東的遊牧絲綢之路。在科布多發現的一張清代的驛站圖還清晰地標明,有許多商道從北京出發,經張家口,跨過蒙古高原進入西伯利亞。
考察隊在阿爾泰山北麓跋涉1000多公里,對史前岩畫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專察結果表明,阿爾泰山岩畫是貫穿歐亞大陸和美洲北部草原地帶岩畫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它為了解人類的早期活動和東西方民族的大遷徙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8月11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