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571年>> 10月7日

希臘基努教神聖同盟船隊在雷龐灣展開海戰。

1571年10月7日

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年,古代希臘人以巴爾幹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沿岸為中心,在包括北非、西亞和義大利半島南部及西西里島的整個地中海地區建立的一系列奴隸占有制國家。
  德爾斐太陽神廟遺址公元前第2千紀(以耶穌降生那年為公元元年,在此之前多少年,就稱之為公元前多少年,公元前第2千紀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和第1千紀初期的希臘近代考古發掘揭示,希臘大陸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克里特島約於公元前第3千紀末出現了青銅文化,公元前第2千紀初有了國家和文字。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公元前第 2千紀的中、後期,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公元前第2千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傳說發生於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
  公元前12世紀以後的一、二百年內,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一些生活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國家、文字和宏偉的宮殿都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占統治地位的“荷馬時代”。
  公元前8~前4世紀上半葉的希臘 從公元前8世紀初至前6世紀末,古代希臘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處於和平環境之中,沒有受到外族的嚴重威脅。由於與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聯繫日益密切,希臘人從埃及和西亞學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鐵制工具已經普遍使用。儘管所有地區主要的經濟部門都是農業,但在一些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如科林斯、埃吉納、米利都、雅典、哈爾基斯、埃雷特里亞、希俄斯等地,商業和榨油、釀酒、金屬加工、制陶、武器製造等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造船技術和航海業也有長足進步,出現了三列槳戰艦。公元前 8世紀,希臘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公元前 6世紀中葉,在埃吉納、科林斯、雅典等地開始鑄造貨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從公元前8 世紀起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人中,又開始形成國家。一、二百年內,陸續出現了一批史家稱為“城邦”的小國。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會後期。
  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前6世紀末希臘人的廣泛移民活動,是社會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貿易,破產者到海雅典衛城外謀生,政治鬥爭的失敗者陸續在海外占據一些殖民點。隨著希臘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殖民範圍擴大,在東起黑海東岸,西至今法國的馬賽,包括義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的一部分,南達尼羅河口和利比亞,北抵今阿爾巴尼亞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的廣大地域內,幾十個希臘城邦(遠非所有城邦都參加了移民)先後建立了總數逾百的移民區。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敘拉古,斯巴達人建立的塔連同(見大希臘),邁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庭,米利都人建立的奧爾比亞等。大多數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耕地不足。這個時期移民的主要特點是絕大多數移民區都成了獨立的城邦。它們與母邦的關係,主要限於奉祀共同的神□。隨著條件的變遷,彼此間的關係有的疏遠,有的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希臘人與其他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有利於希臘經濟的發展,對各城邦社會、政治制度的演變也有一定影響。
  希臘人在向外擴張的同時,也不斷發展內部各地區間的交往。以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許多“近鄰同盟”的建立,奧林匹亞、德爾斐等逐漸具有全希臘意義的宗教中心和競技中心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希臘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城邦之間也發生過不同性質的戰爭,包括斯巴達征服美塞尼亞那樣的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戰爭。
  公元前7世紀中葉以後,重裝步兵逐漸成為各城邦公民兵的主要兵種。兵制的變革對城邦政治和社會發展都有影響。貧富分化加劇引起的平民反對氏族貴族剝削、奴役以及政治上的壟斷地位的鬥爭,以奴役外族人為主的奴隸占有制的發展,使許多城邦的階級結構和社會、政治制度發生了變化。其突出表現為斯巴達的“平等者公社”的形成,以及僭主政治在許多城邦的興衰。同時出現了一些用成文法規定城邦基本制度的“立法者”的活動,如斯巴達的利庫爾戈斯(一譯“萊庫古”)改革、雅典的梭倫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除由波斯人扶植的一些僭主外,在公元前7和前6世紀的希臘,“僭主”一詞系指非通過選舉上台執政的人,他們大多得到公民中下層民眾的支持,採取一些有利於下層民眾、削弱氏族貴族勢力和影響、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措施。最著名的僭主是科林斯的佩里安德和雅典的庇西特拉圖。
  公元前6世紀中葉起,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斯巴達逐步聯合半島大多數城邦,組成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為希臘一個城邦集團的領袖。以米利都為首的小亞細亞諸希臘城邦推翻波斯統治的起義(公元前 500~前494年),揭開了公元前5世紀希臘歷史的序幕(第一次希波戰爭)。公元前 492年、前490年和前480年波斯軍隊對希臘的侵略,都以失敗告終。在馬拉松、薩拉米斯、普拉蒂亞等戰役中,反抗侵略的數十個希臘城邦的人民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希臘人的勝利在希臘世界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見希波戰爭)。西西里島的希臘人也在公元前480年取得了打敗迦太基的重大勝利。
  公元前478或前477年,以雅典為首的一些希臘城邦結成提洛同盟(以該同盟金庫所在地提洛島命名)。該同盟的建立及其性質的演變,使希臘世界的整個政治格局變得日益複雜。以奴隸占有制為基礎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對整個希臘世界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對雅典軍事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和擴張,斯巴達日益感到不安,並且企圖加以限制。忒拜、科林斯、阿爾戈斯等比較大的城邦則都權衡利害得失而在分別以斯巴達和雅典為首的兩大城邦集團之間周旋。公元前449年希波戰爭結束後,希臘各邦之間矛盾更加突出。伯里克利當政時期雅典臻於鼎盛。城邦之間的矛盾終於導致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這場戰爭不僅牽涉到希臘半島的許多城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觸及散布在西西里、愛琴海諸島、色雷斯沿岸和小亞細亞等地的眾多希臘城邦。戰爭以雅典的失敗告終。戰後,雅典、斯巴達、科林斯、敘拉古等主要城邦內部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在一些地區,公民兵制逐漸瓦解,雇用兵制不斷發展。
  在希波戰爭中失敗而暫時退出歐洲的波斯,從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期起重新成為操縱希臘政局的重要力量,並用大量金錢支持斯巴達,幫助其打敗雅典。不久,斯巴達因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政治地位問題與波斯發生武裝衝突,波斯人轉而支持不滿斯巴達統治的希臘諸邦。公元前 395年爆發了雅典等邦聯合反對斯巴達的科林斯戰爭(公元前387年結束)。同年,在波斯任職的雅典人農指揮的艦隊,大敗斯巴達海軍,迅速清除了斯巴達在愛琴海諸島派駐的軍隊。他勝利返回雅典,重建了公元前 404年根據斯巴達的要求拆除的雅典城牆。為了求得波斯人的支持,希臘交戰雙方競相派代表與波斯王廷談判。公元前 387年,斯巴達以承認波斯對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統治為條件,在波斯人直接干預下,強迫包括雅典在內的許多希臘城邦接受了有利於斯巴達的《安塔爾基達斯和約》。此後,斯巴達重新肆無忌憚地干涉其他城邦的內政,蹂躪他邦主權,扶植寡頭。
  公元前 378年,忒拜的民主派在雅典人支持下推翻了斯巴達於公元前 382年扶植起來的寡頭統治,驅逐了強占衛城達軍隊。以忒拜為首的維奧蒂亞聯盟在埃帕米農達等人領導下,一時成為左右希臘大陸政局的首屈一指的強國。公元前 371年留克特拉之役後,斯巴達軍隊被逐出中部希臘。隨後,埃帕米農達率軍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促成了阿卡迪亞的獨立,使麥西尼亞擺脫了斯巴達人數百年的統治,重新獲得了政治獨立。此後,斯巴達不再是希臘的頭等軍事強國,其政治影響也江河日下。忒拜的稱雄於公元前 362年蒙提涅亞戰役後結束。在色薩利,費列的僭主雅松(公元前380~前370年當政)也一度雄踞一方,並企圖稱霸希臘。
  利用對斯巴達暴虐統治的普遍不滿,雅典於公元前378 年組織了新的城邦聯盟。起初,它莊嚴保證入盟諸邦平等,不干涉他邦內政,不在他邦境內駐兵和安置雅典軍事移民,一時博得廣泛的支持。但是以雅典為首組織的第二個城邦聯盟(史稱“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好景不長。忒拜不滿雅典接近斯巴達,帶領一部分支持者分裂出去。接著,因雅典違反同盟條約而爆發了盟邦反對雅典的“同盟戰爭”(公元前357~前355年)。雅典的失敗使同盟趨於瓦解,於公元前338年正式解散。
  馬其頓王國的崛起和希臘化時代希臘的北方鄰國馬其頓的居民在種族和語言方面與希臘人很接近,並且深受先進的希臘文化的影響。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統治下的古代馬其頓的迅速崛起,不僅極大地推動了馬其頓歷史的發展,而且使馬其頓人的歷史從此長期與希臘人的歷史融為一體。馬其頓在腓力二世統治時期的向外擴張,嚴重損害希臘許多城邦的利益,威脅它們的生存。以狄摩西尼(公元前384~前322年)為代表的雅典反馬其頓派,從公元前 4世紀50年代起,即為抵抗馬其頓的侵略在雅典內外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但以失敗告終。
  公元前 338年希臘諸邦聯軍在喀羅尼亞戰役中敗北,從此希臘的大部分城邦逐漸喪失了政治獨立,淪於馬其頓王國統治之下。

10月7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