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怎么寫好看

本來面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是佛家語,指人有心性、有本分。指要留得原來的心性和本分。 王安國(?-1757年),字春圃(Pǔ普),高郵(今江蘇高郵縣)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授編修,升侍講。提督肇高(今廣東肇慶市、高要縣)學政。乾隆十年(1745年),召為兵部尚書。乾隆二十年(1755年),升吏部尚書。還在王安國當初剛考中進士時,去拜見大學士朱軾,朱軾告戒王安國說:“讀書人當官以後,要留得原來的心性和本分很難。”王安國一輩子都背誦這句話。後來作上大官,所用的衣服、食品、器具、用物等都不改變原來的儉樸習慣。

【出典】:

《清史稿》卷304《王安國傳》10499頁:“安國初登第(考中進士叫“登科”),謁大學士朱軾,軾戒之曰:‘學人通籍(籍是二尺長的竹片,上寫姓名、年齡、身份等掛在宮門外,以備出入時查對。“通籍”是記名於門籍,可以進出宮門。後來也稱初作官為“通籍”,意是朝中已經有了名籍)後,惟留得本來面目為難。’安國誦其語終身。至顯仕,衣食器用不改於舊。”

【例句】: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然或修持未到,一入輪迴,便迷卻本來面目。” 李汝珍《鏡花緣》22回:“你既不懂文墨,為何假充我們儒家樣子,卻把自己本來面目失了。” 李汝珍《鏡花緣》46回:“故棗怪面似黑棗,橘怪面似橘。任他變幻,何能脫卻本來面目!”


偏正 指人人原有的心地本分。後用以指人或事物原來的樣子。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第四講:“但是現在的《三國演義》卻已多經後人改易,不是本來面目了。”△多用於性狀方面。→原形畢露↔喬裝打扮

詞語分解

  • 本來的解釋 ∶從一開始 ∶向來,原來 ∶原先;先前 ∶理所當然詳細解釋.原來,向來。 三國 魏 曹操 《選舉令》:“事本來臺郎統之,令史不行知也。” 唐 白居易 《白髮》詩:“況我今四十,本來形貌羸。”
  • 面目的解釋 ∶相貌面目可憎 ∶事物的外表、形態;面貌還其本來面目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忠烈之面目 ∶比喻事物所呈現的景象顯出廬山真面目 ∶指面子、臉面愧無面目見人何面目以歸漢。;;《漢書;李廣

歷史典故推薦:宰木已拱

宰:墳墓。拱:兩手合圍,表示樹木的粗細。墳墓旁栽的樹已經有兩手合圍粗了。形容人已去世多年。語本《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秦伯怒曰:‘若爾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本來面目歷史

相關歷史

本來面目_本來面目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