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

春秋時齊桓公之兩位大臣管仲、鮑叔牙交情深厚。後以此典比喻最親密、最知心之好友。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後人因其謚敬,稱“管敬仲”。潁上(潁水之濱)人。少時與鮑叔牙友善。齊桓公即位,任鮑叔牙為宰(掌王家內外事務),鮑叔牙堅辭不就,極力推薦管仲為相(對君主負責總攬政務之最高官)。管仲對政治、經濟、軍事、官制都有改革,注意選拔人才,治理國家。從此齊國大振。後幫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使其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管仲曾說:“我起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道經商,分財利時我自己多分,鮑叔不認為我是貪財,而知道我是貧困。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艱難,鮑叔不認為我愚笨,知道時機有順利與不順利之區別。我曾經幾次做官幾次被主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賢,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幾次參加戰鬥,幾次敗走,鮑叔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還有年老母親。公子糾(齊襄公之子,齊襄公死,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失敗,召忽(齊國人,輔佐公子糾)為此自殺,我被囚禁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以小節有虧為羞恥,而是以功名不顯赫於天下為羞恥。生我的是父母,理解我的是鮑叔呀。”此典又作“管鮑”、“深知在叔牙”、“夷吾鮑叔”、“分金管鮑”、“管鮑金”、“鮑叔知”、“管鮑之好”。

【出典】:

《史記》卷62《管晏列傳》2131、2132頁:“管仲曰:‘始吾困時,嘗與鮑叔賈(gǔ古,作買賣),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指多次)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不賢),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qiè切,膽小),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例句】:

唐·杜甫《貧交行》:“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唐·李嘉祐《奉和杜相公長興新宅》:“雅望歸安石,深知在叔牙。” 宋·曾鞏《論交》:“夷吾、鮑叔貧賤間,分財亦不辭多取。” 元·孟漢卿《張鼎智勘魔合羅》:“更做道錢心重,情分少,枉辱末殺分金管、鮑。” 元·汪元亨《雁兒落過得勝令·歸隱》:“且食夷、齊粟,休分管、鮑金。” 明·陳汝元《金蓮記·詩案》:“前與蘇子瞻山河訂誓,本為管鮑之交,名位相傾,頓起孫、龐之隙。” 現代·郭沫若《再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


偏正 管、鮑,管仲和鮑叔,戰國時齊國的名臣。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誼深厚的朋友。語出《列子·力命》:“管仲嘗嘆曰:‘……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鮑叔也。’此世稱管鮑之交者。”明·陳汝元《金蓮記·詩案》:“前與蘇子瞻山河訂誓,本為~,各位相傾,頓起孫龐之隙。”△褒義。用於描寫情誼深厚。→管鮑分金。也作“管鮑之好”、“管鮑貧交”。

管鮑之交字典分解

成語管鮑之交的解釋 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鮑的解釋 春秋 時 管仲 和 鮑叔牙 的並稱。兩人相知最深。後常用以比喻交誼深厚的朋友。 晉 傅玄 《何當行》:“ 管 鮑 不世出,結交安可為。” 宋 范仲淹 《得

多學一學:管天下【歷史知識】

南宋人。紹興十三年(1143)至十六年間,與伍黑龍、滿山紅、何白旗等在江西、福建、廣南三路交界處率眾起事,有眾數十百部,每部數十至數千人,活動於虔、梅、漳、泉、汀、南劍州及邵武、建昌軍等地。紹興十五年底,生俘福建路鈐轄李貴。閩帥薛弼命武翼郎周虎臣、成忠郎陳敏各選家丁千人為“奇兵”,進攻起義軍。歷時數年,才被鎮壓。

管鮑之交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