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桴浮於海

歷史字典解釋

桴( ㄈㄨˊ fú ):古代把竹子或木頭編成牌以當船用。大的叫筏。小的叫桴。即今之木簰。 乘坐木簰漂到海外去。 意謂逃避現實社會。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歟?’”明.余永麟《北窗瑣語》:“太祖問曰:‘谷珍,你一向在那裡?’珍曰:‘臣天下無道,乘桴浮於海;天下有道,束帶立於朝。’”

詞語分解

  • 乘桴的解釋 乘坐竹木小筏。《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三國志·魏志·管寧傳》:“遂避時難,乘桴越海,羈旅 遼東 三十餘年。”後用以指避世。 唐 王維 《濟上四賢詠》:“已聞能狎鳥,余欲共乘桴。”

歷史典故推薦:一丁至微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四:“一丁至微,未必能螯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乘桴浮於海歷史

相關歷史

乘桴浮於海_乘桴浮於海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