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半夜

三更半夜怎么寫好看

三更半夜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此典為趙昌言等通宵狂飲事。後指夜飲。趙昌言(945或955-1009年),字仲謨,一作幼謨,宋汾州義(今屬山西)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舉進士通判鄂州,歷知青州知制誥。雍熙中,出知天雄軍(大名府)。當時宋朝北部邊疆的形勢是,宋太宗在取得平北漢之役的勝利後,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軍北征,進攻幽州,結果以失敗告終。雍熙三年至四年(986-987年),再次進攻幽州。樞密副使張宏為保官職,對朝廷政事循規蹈矩,緘口不言。而趙昌言多次上書,述邊防戰事,因此宋太宗封他為左諫議大夫,代替宏為樞副使,遷為工部侍郎。當時,鹽鐵副使陳象輿和趙昌言關係很好,知制誥胡旦、度支副使董儼與趙昌言是同年進士及第右正言梁顥是趙昌言知天雄軍(大名府)時的幕僚。四人每天在趙昌言府中聚會,下棋、喝酒,至到夜分才肯歸去,巡夜官吏常常候在他們馬前催促起身。因此,京都人稱之為“陳三更,董半夜。”當時有一個以抄書為生的人,叫翟。性情險詐、狂妄,與胡旦很親熱。胡旦寫了一篇自吹自擂、浮誇狂妄的文辭,讓翟潁以唐朝馬周的名義呈上朝廷。其中多處詆毀朝政,自薦為大臣,還列舉朝中數十人說可以為公輔,希望趙昌言在朝中作內應給予支持。開封府尹陳王元僖查訪到此事的內情後上奏朝廷,於是命將翟潁逮捕入獄。經過審訊,將趙昌言貶為崇信軍節度行軍司馬;翟潁受杖刑,黥面後流放海島,終身被禁錮。太宗笑著說:“半夜之會的事,以後不會再有了。”x

【出典】:

《宋史》卷267《趙昌言傳》9195頁:“河朔(shuò碩,泛指黃河以北)用兵,樞密副使張宏循默守位,昌言多條上邊事,太宗即以昌言為左諫議大夫,代宏為樞密副使,遷工部侍郎。時鹽鐵副使陳象輿與昌言善,知制誥胡旦、度支副使董儼皆昌言同年,右正言梁顥(hào浩)嘗在大名幕下。四人者,日夕會昌言之第。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有傭書翟潁,性險誕,與旦狎(xiá,匣,親近,親熱,不莊重),但為作大言之辭,使潁上之,為潁改姓名馬周,以為唐馬周復出也。其言多毀時政,自薦為大臣,及歷舉數十人皆公輔器,期呂言為內應。陳王開封,廉知以聞,詔捕潁系獄,鞠(jū據,審訊)之,盡得其狀。昌言坐貶崇信軍節度行軍司馬,潁杖脊黥(qíng晴,古代在犯人臉上刺刻塗墨的刑罰。也叫墨刑。)面,流海島,禁錮終身。”

【例句】:

宋·文瑩《玉壺清話》卷5:“趙參政昌言,汾人,太宗……擢為樞密副使。是時陳象輿、董儼俱為鹽鐵副使,胡旦為知制誥,盡同年生,俱少年,為一時名俊。梁顥又嘗與公同幕。五人者旦夕會飲於樞第,棋觴(shāng傷,古代喝酒器具)弧(hú胡,木弓)矢,未嘗虛日。每每乘醉夜分方歸,金吾吏(巡夜官吏)逐夜候馬首聲諾。象輿醉,鞭揖(yī衣,拱手禮)其吏曰:‘金吾不惜夜,玉漏(古代玉制的滴水計時的儀器)莫相催。’都人諺曰:‘陳三更,董半夜。’趙公因是坐貶崇信軍馬……詔乘疾置赴中書。太宗笑謂公曰:‘半夜之會,不復有之。’” 明·臧晉叔《元曲選》載武漢臣《包待制智賺生金閣雜劇》第三折:“這城隍廟是鬼窩兒里。三更半夜,只是婁青一個人自去,怕人設設的。怎好?”


並列 更,晚間計時單位,每二小時為一更,每夜為五更。三更,半夜,約晚上十二小時左右。形容時間已晚。元·武漢臣《生金閣》3折:“三更半夜,只是婁青一個人去,怕人設設的。”※更,不讀作gèng。△用於夜間時刻的估計。也作“半夜三更”。

詞語分解

  • 三更的解釋 第三更,約在半夜十二時左右詳細解釋.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晨一時。《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子夜變歌一》:“三更開門去,始知子夜變。” 唐 崔顥 《七夕詞》詩:“ 班姬 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指
  • 半夜的解釋 ∶夜的中間;特指夜裡點鐘 ∶一夜之半清風半夜鳴蟬。;;宋; 辛棄疾《西江月》喜置榻上,半夜復甦。;;《聊齋志異;促織》詳細解釋.一夜的一半。 唐 皎然 《宿山寺寄李中丞洪》詩:“從他半夜愁猿驚,不

歷史典故推薦:皓首窮經

皓首:白頭,指老年。窮經:專心鑽研經書、古籍。形容勤勉好學,至老不倦。清.達三《宋學淵源記.序》:“漢興,尊崇經術,諸大儒於灰燼之餘,或師學淵源,專門稽古;或殫心竭慮,皓首窮經。” 見“白首窮經”。《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三更半夜歷史

相關歷史

三更半夜_三更半夜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