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碼頭鎮

碼頭鎮

即今江蘇淮陰縣西南碼頭鎮。舊作馬頭鎮,明置巡司於此。


(1)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南部。面積112平方千米。人口4.6萬。鎮人民政府駐碼頭,人口 3800。地處運糧河北岸,因河岸碼頭得名。1958年成立碼頭公社,1984年改鎮。產小麥、玉米。有縫紉、防火器材、修配等廠。廊津、廊大公路經此。(2)在河北省涿州市東北部,北鄰北京市。面積57.2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碼頭,人口 2980。初名新莊,因處琉璃河東岸,為停船碼頭,改今名。1953年設鄉,1958年屬衛星公社。1962年析置碼頭公社,1984年復鄉,1989年改鎮。產小麥、玉米、甘薯。有地毯、木器、服裝、建材等廠。公路通市區。(3)在河北省阜城縣東部。面積98.7平方千米。人口4萬。鎮人民政府駐碼頭,人口 1960。清光緒《東光縣誌》:“城內西南隅有太僕行台故址,兼有馬地、馬廠、馬頭諸名,蓋前明河間為太僕寺養馬處也。”因名馬頭。後因處運河畔,明代建有碼頭,故名。1958年成立公社,1984年改鎮。產小麥、玉米、穀子、大豆。有石棉瓦、油氈、塑膠、鋼窗等廠。衡東公路經此。(4)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南部、淮沭新河西岸、中運河與張福河匯合處南。面積40.9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碼頭,人口 1900。古淮陰縣治所。舊時市井繁榮,唐溫庭筠詩“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即此。明、清時其地設有頭、二、三閘,過往船隻,在此等候過閘。集鎮由廢轉興後,稱碼頭鎮。1957年設碼頭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87年改置鎮。產稻、小麥、油菜籽、大豆、花生。有磚窯、玻璃器皿等廠。有公路通縣城。古蹟有秦淮陰故城、甘羅城,韓信故里、韓信釣台、漂母墓,惠濟祠碑。(5)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北部。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3.5萬。鎮人民政府駐碼頭集,人口 3770。因原為烏江渡口碼頭,後形成集市,得名碼頭集。1953年置碼頭鎮。1992年十字路鄉併入。地處崗、灣地帶。主產稻、小麥、油菜籽。為縣境東北地區農副產品集散地。特產小磨麻油。有輪窯、彈花、碾米、榨油、印刷、爆竹等廠。有公路至木廠鎮接六壽公路。淠河通航。(6)在福建省南安市北部、晉江東溪兩岸。面積100平方千米。人口6.9萬。鎮人民政府駐店口,人口 5330。宋時稱鰲頭,此處為水運碼頭,後改今名。1958年設碼頭公社,1985年置鎮。農產有稻、甘蔗、甘薯、花生、茶葉、蘑菇,並產松、杉、柑橘、龍眼等。有針織、陶瓷、化工、玩具、雨具、機磚等廠。建有水電站。有公路接後茅公路。古蹟有唐歐陽詹高蓋山讀書處。(7)在江西省瑞昌市北部、長江南岸。面積101平方千米。人口3.9萬。鎮人民政府駐碼頭鎮(自然鎮),人口 4100。因駐地地形似馬頭得名馬頭鎮,後演稱今名。1951年屬碼頭等鄉,1958年設碼頭公社,1984年改設碼頭鎮。2001年流莊鄉併入。產稻、棉花、蔬菜等。有造船、拆船、礦山機械、水泥、磚瓦、沙石等業。有集貿市場。濱江有碼頭,為瑞昌市惟一長江港口,有客輪通九江市。公路南接九界公路。古蹟有瀼濱亭、東岩寺、常樂庵。(8)在重慶合川市東北緣,瀕臨渠江。面積43.7平方千米。人口3萬。鎮人民政府駐馮家牌坊,人口600。以原場的地形似馬頭,西臨溪,故稱馬頭溪;後以此瀕渠江,有水運碼頭,改今名。明洪武時為水碼頭,後成集市。清光緒時置碼頭溪場。1926年設碼頭鎮,1941年改鄉,1942年析碼頭、孫家二鄉置古城鄉。1958年成立碼頭公社,1968年改名反修公社,1971年恢復原名,1983年改鄉。1992年古城鄉劃入,次年改置碼頭鎮。產稻、小麥、玉米和柑橘、甘蔗,尤以青草壩蘿蔔、土煙、榨菜頭遐邇聞名,為全市蠶桑基地之一。有釀酒、汽修、造紙等廠,是合川、岳池兩市縣交界處的農貿物資集散地。龍碼公路與合肖幹線相連,渠江通輪船。有東漢單室崖墓群二處。

碼頭鎮字典分解

碼頭的解釋 (1) [wharf;dock;jetty;pier;quay]∶水邊供船停靠的建築(2) [port city] 〈方〉∶指交通方便的商業城鎮水陸碼頭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碼頭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