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黔中

黔中

①唐方鎮名。開元二十六年 (738) 置五溪諸州經略使於黔州 (今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天寶中已稱其轄境為黔中,寶應以後稱黔中經略招討觀察處置等使。大曆十二年 (777) 領黔、施、夷、辰、思、費、漵、播、南、榛、珍、錦十二州,約當今四川彭水、纂江,湖北利川、建始等縣市以南,湖南沅陵、漵浦等縣以西,貴州銅仁、思南、遵義等縣市以北地區。 貞元元年 (785) 增領、 溪二州, 並徙治辰州(今湖南沅陵縣),三年還治黔州。元和三年(808) 增領涪州。大順元年 (890) 號為武泰軍節度使。

②即今貴州省之別稱。因省境在唐代屬黔中道而得名。


(1)唐方鎮名。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置五溪諸州經略使於黔州(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天寶中已稱其封境為黔中,寶應以後稱黔中經略招討觀察處置等使,通稱黔中觀察使,亦作黔州觀察使。大曆十二年(777年)領黔、施、夷、辰、思、費、漵、播、南、溱、珍、錦十二州,約當今重慶市彭水、綦江等縣,湖北省利川市、建始縣以南,湖南省沅陵、漵浦等縣以西,貴州省銅仁、思南、遵義等市縣以北地區。貞元元年(785年)增領獎、溪二州,並徙治辰州(今湖南沅陵縣),三年還治黔州。元和三年(808年)增領涪州。大順元年(890年)號為武泰軍節度使。(2)地區名。指今貴州省中部。包括今貴陽市全境、安順市東部、畢節地區東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廣大地區。因位於省之中部,習稱黔中。戰國秦設黔中郡,地望相當於今湖南省沅水、澧水流域,湖北省清江流域,重慶市黔江流域和貴州省印江、石阡、榕江一線以東廣大地區。西漢改為武陵郡。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置黔中道,轄境與漢武陵郡略同。民國初置黔中道,轄境包括今遵義地區大部分縣市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轄各縣、貴陽市及安順地區東部四縣。今所指範圍與秦、漢的郡,唐時的道地望不同。民國初黔中道所指範圍比現在大。(3)貴州省的別稱。因省境在唐代屬黔中道得名。

黔中字典分解

黔的解釋 黔 qián 黑色:黔首。 中國貴州省的別稱:黔劇(貴州地方戲曲劇種)。黔驢技窮。 筆畫數:16; 部首:黑; 筆順編號:2543121144443445

中的解釋 中 zhōng 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中心。當中。中原。中華。 在一定範圍內,裡面:暗中。房中。中飽。 性質或等級在兩端之間的:中輟(中途停止進行)

多學學:黔西縣城關鎮【歷史地名】

在貴州省黔西縣中西部、野濟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24平方千米。人口8萬。鎮地彝語古稱默果作、觚著。元代改名郭張。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築城,旋毀。崇禎八年(1635年)更名水西。元至清初,曾為八番順元宣慰司、貴州宣慰司宣慰同知駐地。清康熙三年(1664年)後,歷為府、州、縣治所。1932年置東關、西關、南關、北關四鎮,1941年並為城東、城西二鎮。1945年二鎮合併,更名城關鎮。19

黔中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