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南京市

南京市

歷史字典解釋:

1927年定南京為首都,析江寧縣治附近地區及江浦縣浦口鎮置南京特別市,直隸國民政府行政院。1930年改為南京市,仍為院轄市。


簡稱寧,別稱金陵。在江蘇省西南部、長江兩岸。省人民政府駐地。面積 6598 平方千米(市轄區 4529 平方千米)。人口572萬(市轄區489.7萬)。轄玄武、白下、棲霞、下關、鼓樓、建、秦淮、雨花台、江寧、浦口、六合十一區和溧水、高淳二縣。市人民政府駐玄武區。戰國楚置金陵邑。秦為秣陵縣地,屬會稽郡。漢屬丹陽郡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改秣陵縣為建業縣,治今南京市區。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名秣陵縣,並分置臨江縣;翌年改稱江寧縣;三年以淮水(今秦淮河)以南為秣陵縣、以北為建鄴縣。建興元年(313年)改建鄴縣為建康縣。三國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均都於此。隋開皇九年(5 * )廢秣陵縣、建康縣入江寧縣,十年江寧縣移治冶城(今市區)。唐武德三年(620年)改江寧縣為歸化縣;八年改為金陵縣,先後為揚州、蔣州、揚州治;九年改為白下縣,揚州移治江都,縣屬潤州。貞觀九年(635年)復為江寧縣。乾元元年(758年)置昇州。上元二年(761年)江寧縣改名上元縣,並廢昇州。光啟三年(887年)復置。五代楊吳析置江寧縣,自此以迄明、清,上元、江寧二縣同為江寧、建康、集慶等府、路治。武義二年(920年)改昇州為金陵府。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改為江寧府,為京都。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昇州。天禧二年(1018年)復為江寧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建康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建康路。天曆二年(1329年)改集慶路。公元1356年朱元璋改為應天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都曰南京;十一年改稱京師。永樂十九年(1421年)復稱南京。清初改應天府為江寧府,屬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屬江蘇省。1853—1864年太平天囯在此建天京。1912年稱南京府,旋改江寧縣。1914—1927年置金陵道。1927年國民政府始置南京市。1928年改為南京特別市。1930年稱南京直轄市。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同年10月1日建國後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1953年改江蘇省轄市(地級)。1958年揚州專區的六合、江浦二縣和鎮江專區的江寧縣劃入,1962年又劃出。1971年六合地區所屬的江浦縣和鎮江地區的江寧縣劃入。1975年揚州地區的六合縣劃入。1983年鎮江地區的高淳、溧水二縣劃入。2002年江寧縣改江寧區,江浦縣併入浦口區,六合縣改六合區,大廠區併入六合區。地處寧鎮山脈西,長江、秦淮河滁河流經境內。屬北 * 帶濕潤氣候。市郊農產有稻、小麥、油菜籽及玉米、大豆、棉花等。特產雨花茶、龍池鯽魚、湖熟鴨、六合鵝。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工業有化學、石油化工、電子儀表、機械、建材、冶金、造船、汽車、鐵路客車、紡織、食品等,是全國最大的化工基地和電子工業基地之一。京滬(津浦、滬寧)、寧銅鐵路和104、205、312、328國道經此或在市區交會。建有南京長江大橋、南京長江第二大橋和紫金山天文台。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多所。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有鐘山(含中山陵明孝陵、靈谷寺等)、玄武湖莫愁湖、棲霞山等。紀念地有梅園新村、雨花台烈士陵園、渡江戰役勝利紀念館和紀念碑。

詞語分解

  • 南京市的解釋 簡稱“寧”。江蘇省省會。在省境西南部、長江沿岸,京滬、寧銅等鐵路交會於此。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古名金陵、建康等。三國吳、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及民國均建都於此。年
  • 南京的解釋 .古都名。 唐 安史 之亂, 玄宗 奔 蜀 。到 至德 二載,收復兩京,還都 長安 ,遂將 蜀郡 改為 成都府 ,建號 南京 。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六:“北地雖夸 上林苑 , 南京 還
  • 市的字典解釋 市 ì 做買賣或做買賣的地方:開市。菜市。市井(街,市場)。市曹。市儈(舊指買賣的中間人、唯利是圖的奸商;現泛指貪圖私利的人)。 買:市義。市恩(買好,討好)。 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業、文化發達的

歷史地名推薦:彭坡頭

即今山西平遙縣東南彭坡頭。年晉冀魯豫邊區置鐵南縣治此。

南京市_南京市介紹_歷史知識
南京市_南京市介紹_歷史知識糾錯

猜你喜歡:


南京市_南京市介紹_歷史知識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
{{/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