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居庸關

居庸關

又名軍都關、太行第八陘、薊門關、納款關。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三十里。關門南北相距四十里,兩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稱為絕險。《呂氏春秋·有始》: 九塞有 “居庸”。《漢書·地理志》: 上谷郡居庸縣 “有關”。《後漢書·光武紀》:建武十五年 (39),“徙雁門、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關、 居庸關以東”。 《水經·㶟余水注》: “㶟余水出上谷居庸關東。” 為歷代軍事防禦要地。元始於居庸關設南、北口之戍。明徐達於此壘石為城,為京師北方門戶。清於此關城置都司。關城內有雲台,元至正五年 (1345) 建成。台上原有三座喇嘛塔,稱過街塔。元末明初時先後被毀。明正統四年 (1439) 在台上建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 又毀。居庸關雲台尚存,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北京市昌平區西北。為長城重要關口。居庸之名出現於戰國,《呂氏春秋·有始覽》稱“居庸”為天下九寨之一。處兩山夾峙的狹長深谷之中,扼北京通往內蒙古的交通要衝,向為北京西北的屏障。傳秦始皇修長城時將強征民夫士卒徙居於此。三國時名西關,唐有居庸、薊門、軍都等關之稱,遼以後均稱今名。《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十五年(39年),“徙雁門、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關、居庸關以東。”明初靖難兵起,燕王朱棣曰:居庸關路狹而險,北平之噤喉也,百人守之,萬夫莫窺,必據此乃可無北顧憂,即此。明與紫荊、倒馬合稱內三關。今關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關城內有一建於元至正五年(1345年)的雲台(原為過街塔基座),由漢白玉砌成,高9.5米。台座中間南北向開一券門,通車馬。券門及券洞內雕有屬喇嘛教內容的佛教圖像和梵、藏、八思巴、維吾爾、漢、西夏六種文字題刻的《陀羅尼經咒》和《造塔功德記》,是元代石雕藝術傑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居庸關雲台

居庸關字典分解

居庸關的解釋 長城重要關口。在北京市西北。建於兩山夾峙的深谷中,形勢險要,為北京通往內蒙古主要通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京包鐵路經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居庸的解釋 (1).山名。在 北京市 昌平縣 。古名 軍都山 ,為 太行山 八陘之一,層巒迭嶂,形勢雄偉;又為 燕京 八景之一,名曰“居庸迭翠”。(2).關名。舊稱 軍都

關國語字典 關 (關) guān 閉,合攏:關門。關閉。關張。關停並轉(zh僴 )。 拘禁:關押。關禁。 古代在險要地方或國界設立的守衛處所:關口。關隘。關卡(qi?)。關

也學習下:居下訕上【歷史典故】

《論語.陽貨》:“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訕:訕笑,譏笑。謂屬員背地裡譏笑上級。漢.桓寬《鹽鐵論.地廣》:“文學能言而不能行,居下而訕上,處貧而非富,大言而不從,高厲而行卑,誹譽訾議以要名采善於當世。”《晉書.段灼傳》:“而成帝尚復不寤,乃以為居下訕上,廷辱保傅,罪死無赦。” 並列 屬下在背後譏笑上司。語本《論語·陽貨》:“子曰:‘有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晉

居庸關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