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吏道

吏道

由吏選官的仕進制度。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頒行“以吏為師”的詔令,由吏入官,是秦代的一條重要仕途。這一仕途包括入吏和由吏入仕兩個方面。入吏的途徑有二:其一是推擇為吏。被推者須有善行,並限年三十歲以上,具有一定家資,推擇者還要對被擇者承擔法律責任。其二是考試取吏。從十七歲以上的學童里選拔從事文書職務的吏員。不論是推擇之吏還是經考試所取之吏,均須試用一年方得正式任用。由吏入官,主要是通過考課。一般的考課,由郡縣結合上計制度來執行,官吏政績、考課情況亦為上計的內容之一;特別的考課由上級部門隨時直接派員案行。《睡虎地秦墓竹簡·語書》所謂“今且令人案行之,舉劾不從令者”,即屬此種情況;軍隊的考課,則多隨戰鬥同時進行。通過考課,對於優秀者給予獎勵、擢升,對於低劣者給予懲處。對於優秀者的擢升,一部分是直接被徵召,多數則是經過積勞而給予升遷(“勞”指“勞績”,《左傳·僖公九年》有關於加勞的記載,可見春秋時“勞”已成為人事考核的標準之一。勞績通常用時間單位如日,月、歲等來計算,對於有功者可賜“勞”若干,有過則罰奪若干)。秦以後歷代多有由吏入官的各種措施。漢代上計吏至朝廷上計之後,往往被朝廷留任為郎。由計吏而拜官,當時被看作是一種仕途。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挑選官吏不計資敘,掾史等吏員亦可出任郡縣長官。唐三省都事、主事的選補,均取自流外刀筆吏。宋代有流外出官法,規定政府機構的吏員,按一定年資,可由吏補官。遼於道宗時定諸令史、譯史連敘的等級。金制諸省及六部令史均以吏人試補充選。元代吏的選試,首論德行,次取吏能。世祖至元中詔各道按察司每年貢儒吏一人,並敕各處吏人宜於辦理文書簿籍之暇涉獵經史,以提高自身修養,並防止趨利曲法。明制地方布政司、按察司及府州縣諸吏員,任長官自辟,以六年或三年為滿限;在內諸司的吏員,以三年為考,依資敘用。清制有吏員考職之例,內外各衙門辦事吏員經歷五年役滿者得依例考補授職。

吏道字典分解

吏道的解釋 (1).作官的道路。 漢 桓寬 《鹽鐵論·除狹》:“今吏道壅而不選,富者以財賈官,勇者以死射功。”《漢書·食貨志下》:“有司請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吏道

吏的解釋 吏 l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 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筆畫數:6; 部首:口; 筆順編號:125134

道的解釋 道 dào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

不妨一看:吏嗇夫【歷史官職】

春秋戰國時期管理某一職事的官長。《管子·君臣》: “吏嗇夫任事,人嗇夫任教”,“吏嗇夫盡有訾程事律,論法辟衡權斗斛,文劾不以和論,而以事為正”。

吏道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