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事件>>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

明初大規模的遠洋航行。鄭和(公元1375——1435年),原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雲南晉寧)人,回族,洪武時被閹入宮,歷任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太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與副使王景弘奉成祖之命,率水手、船師、衛兵、工匠、醫生、翻譯共二萬七千多人,乘“寶船”六十二艘,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出發,遠航“西洋”,於永樂五年返國。以後又於永樂五年至七年、永樂七年至九年、永樂十一年至十三年、永樂十五年至十七年、永樂十九年至二十年、宣德六年至八年多次出海遠航。最後一次從南京下關的龍灣出發,遠達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鄭和七次下“西洋”,歷時二十八年,到過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臘(今高棉)、暹羅(今泰國)、蘇祿(今菲律賓)、滿刺加(今馬來半島西南部)、古蘭丹(今馬來半島東南部)、彭亨(今馬來西亞)、蘇門答臘、阿魯(今蘇門答臘北部)、爪哇、舊港、南勃里(今印度尼西亞)、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溜山(今馬爾地夫群島)、榜葛刺 (今孟加拉)、柯枝、古里(今屬印度)、忽魯謨斯(今屬伊朗)、祖法兒(今阿拉伯半島佐法兒)、阿丹(今屬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紅海的亞丁)、木骨都束(今索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屬索馬里)、竹步(今屬索馬里)、麻林(今屬肯亞)、天方(今沙烏地阿拉伯麥加)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航行比義大利人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葡萄牙人華斯哥·達·伽馬發現新航路,還要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每次出使遠航,都滿載中國瓷器、茶葉、鐵器、銅器、農具、絲綢、紵絲、金銀等各類商品,與亞非諸國貿易,換回象牙、香料、寶石等海外奇珍異寶。因此,人們把這些船稱為“寶船”。所到之處,受到各國人民的盛情接待。很多國家在和他們接觸之後派使臣來中國貿易。鄭和下“西洋”,擴大了中國同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中國人民同這些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南洋各地至今還保留著鄭和的不少遺蹟。為紀念鄭和,印尼中部一地,以“三保壠”命名,並建有“三保公廟”。泰國也建有“三寶塔”。印度古里建有紀念碑。我國西沙群島中的永樂群島,南沙群島中的鄭和群島,都是為紀念鄭和的航海事業而命名的。隨行人員馬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鞏珍著《西洋番國志》,記敘途中見聞,對研究中外交往史都很有價值。

也學習下:鄭婢【歷史典故】

借指知書的婢僕。清張問陶《題屠琴塢論詩圖》詩之三: “鄭婢蕭奴門戶好,出人頭地恐無時。”參見:○婢知詩

鄭和下西洋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