曶鼎

歷史字典解釋

西周中期青銅器。器已佚。據記載,鼎高二尺,款足作牛首形。有銘文四百餘字,可分作三:前段記曶受王冊命繼先祖為卜官,並將賞賜。第二段記曶以“匹馬束絲”換效父五奴,效父反悔,改為曶以銅百鋝交付,後又推翻。曶以效父無信訟於王臣井叔,經井叔決,曶用百鋝換得五奴,並告知效父的代理人,五名奴須仍居住原處種田。第三段記在一荒年,匡屬下二十人搶走曶的禾二千把,曶為此抗訴東宮太子。東宮令匡追查此事,匡願用五田、眾一夫和四名奴隸賠償。曶不滿,再上告,要匡原數償禾。東宮判定匡立即賠禾一千把,次年再交一千把,如來年不還,則重罰四千把。匡用七田、五奴與曶,曶免匡三千把禾的賠償。此銘為研究西周中期以后土地制度和階級關係提供了重要資料。

詞語分解

  • 曶鼎的解釋 西周 中期青銅器。高二尺,圍四尺,深九寸,款足作牛首形。原器已亡,今僅存銘文四百零三字。記 周王 對 曶 的策命, 曶 與其他貴族進行奴隸交易和訴訟事。見 清 阮元 《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四。
  • 曶的字典解釋 曶 ū 古通“忽”(a.迅速:“曶如神。”b.忽略;忽視:“時人皆曶之。”c.極微小的數量單位)。 古同“暘”。 古劍名。 曶 ù 古通“笏”。 筆畫數:; 部首:曰; 筆順編號:
  • 鼎的字典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鑊。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鼎彝。九鼎。定鼎。問鼎。鼎祚(國運)。 象徵三方並立、互相對峙

歷史知識推薦:察罕腦兒

蒙語,意為白湖,漢言白海。即今河北張北縣囫圇淖。元為大都和上都驛路所經,又是皇帝常駐蹕、遊獵之處,於北岸設定行宮。至元十五年,崔斌從世祖至察罕腦兒;明洪武三年,李文忠出師,進兵察罕腦兒,擒元平章珠占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曶鼎歷史

相關歷史

曶鼎_曶鼎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