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格律詩

格律詩

詩體名。亦稱近體詩。魏、晉、南北朝至隋唐,詩逐漸形成格律。即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聯有定對等。常見者有五、七言絕句、律詩,不限韻數的排律,詞、曲每調的字數、句式、押韻都有嚴格規定,亦屬格律詩。

格律詩字典分解

格律詩的解釋 詩體的一種。通常指五言或七言的律詩、絕句和排律。因其句數、字數、平仄、押韻和對仗等都有一定的規則,故稱格律詩。格律詩產生於 南朝 齊 ,至 唐 代發展成熟,直

格律的解釋 (1) [poetic metre]∶詩、賦、詞、曲等關於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外國詩歌也有自己的格律(2) [rule;standa

詩國語字典 詩 (詩) shī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詩歌。詩話(a.評論詩人、詩歌、詩派以及記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作;b.古代說唱藝術

多學一學:格孤山【歷史地名】

在今貴州盤縣特區東北。《明一統志》 卷88普安州: 格孤山 “在州城東四百五十里。俗呼故故山”。《方輿紀要》 卷 121: 格孤山 “山勢雄峻,界連滇、蜀。明朝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自曲靖帥師循格孤山而南,徑搗烏撒,蓋循格孤之南而西北出也”。 古山名。在今貴州省盤縣東北。山勢雄峻,當時界連滇、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攻雲南,自帥大軍擊烏撒,循格孤山南而西北出,即此。

格律詩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