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寒胡戲

潑寒胡戲怎么寫好看

潑寒胡戲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唐歌舞戲名。又稱潑胡王乞寒戲、乞寒胡戲、乞寒潑胡,簡稱乞寒。源於中亞康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北周時由龜茲傳入。舞者初為西域人,後漢人效之,人數眾多,一般裸體,戴油帽(稱蘇莫遮帽),持皮囊(稱渾脫),中貯水,互相潑灑,鼓舞跳躍以為樂,號渾脫隊。為民眾性娛樂組織。其樂曲稱蘇莫遮。中宗酷愛此戲,神龍元年(705)在洛陽南城上觀之;景龍三年(709)十二月又令長安長官往觀。玄宗即位,宰相說上疏諫止,開元元年(713)下令禁斷。張說有《蘇莫遮》詩,描繪此戲情態。

詞語分解

  • 潑寒的解釋 見“ 潑寒胡戲 ”。
  • 胡戲的解釋 胡人的歌舞、雜技等。 漢 賈誼 《新書·匈奴》:“令婦人傅白墨黑,繡衣而侍其堂者二三十人,或薄或掩,為其胡戲以相飯。”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南方好傀儡,北方好鞦韆,然皆胡戲也。”

歷史知識推薦:八旗兵

清代兵制。努爾哈赤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設一佐領,五佐領設一參領,五參領設一都統。每都統設副都統二,領兵七千五百人,為一旗。明萬曆三十四年,設四旗;四十三年,增至八旗。其後佐領之數,增至四百,旗數不變。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潑寒胡戲歷史

相關歷史

潑寒胡戲_潑寒胡戲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