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

歷史字典解釋

清末以農民和破產失業的城鄉居民為主體的人民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加緊瓜分、掠奪中國。光緒二十四年九月(1898.10)趙三多、閻書勤等義和拳在山東冠縣梨園屯首舉義旗,提出“扶清滅洋”口號。繼有朱紅燈、本明和尚率茌平、高唐長清等地義和拳起義。冀魯交界地之大刀會、梅花拳、神拳等拳會亦相繼改稱義和拳。次年夏,山東巡撫毓賢承認義和拳,並改稱義和團。各種拳會、刀社、團練打出義和團旗號者日眾,聲勢浩大。繼遭山東巡撫袁世凱鎮壓,聲勢大衰。二十六年春,京畿東南各地遍設拳場神壇,尤以天津所屬之滄州、靜海、鹽山、慶云為盛。義和團重振聲威。四月,進占涿州城。五月,拆毀蘆保鐵路百餘里,拔去電桿,並進入北京、天津,打擊教會及侵略勢力,義和團運動進入高潮。各國紛紛增兵來華。五月十四日,英國海軍令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約兩千人登入,經天津進犯北京,義和團和清軍在廊坊車站狙擊,迫其撤回天津。繼而又圍攻北京西什庫教堂和天津紫竹林租界,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二十一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全面挑起侵華戰爭。愛國清軍聯合義和團奮起抗擊,開始了天津保戰。二十四日,甘軍在北京擊殺德國公使克林德,並聯合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使館。二十五日,清政府下詔宣戰,嘉獎義和團為“義民”。七月二十日聯軍陷北京。慈禧太后為向侵略者乞和,下令剿殺義和團。二十七年與英、法、俄、德等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終遭失敗。次年三月,冀中義和團舉起“掃清滅洋”的旗幟,繼續鬥爭,旋即失敗。

詞語分解

  • 義和的解釋 語本《左傳·襄公九年》:“利,義之和也。”後以“義和”指講義氣,彼此和睦。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一折:“生著那義和的兄弟廝尋爭,孝順的兒子學生分。”
  • 運動的解釋 ∶運行轉動因天時而行罰,順陰陽而運動。;;《新語》 ∶運用夫宰相運動樞極。;;《後漢書》 ∶物體位置不斷改變的現象直線運動 ∶可促進身體健康的身體活動排球運動 ∶向民眾公開宣揚某種思想、見解、主義的

歷史知識推薦:護漕都尉

官名。不常置,掌護漕運。西漢轉漕關東粟以給京師,武帝時歲至六百萬石,用卒數萬人。因置護漕都尉督運。東漢建武七年罷。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義和團運動歷史

相關歷史

義和團運動_義和團運動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