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

捻軍怎么寫好看

捻軍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太平天國時期北方的農民起義武裝。初稱捻黨、捻子。起源於清初康熙年間,本為淮河兩岸窮人民反清結社,後逐漸擴展到河南山東、蘇北等地。成員有農民、手工業者、鹽販和遊民。以抗糧、抗差、打富濟貧等為主要活動。以數十人或數百人為一股,謂之一捻。居則為民,出則為捻,互不統屬,無統一旗幟。鹹豐元年(1851),河南南陽等地捻黨揭竿而起。次年初,安徽毫州捻黨首樂行等在蒙城雉河集(在今安徽渦陽)聚眾起義,此後多以“捻軍”稱之。三年,太平天國北伐軍路經安徽、河南,各地捻黨紛紛回響。五年七月,各路捻軍首領大會於雉河集,公推張樂行為盟主,稱“大漢永王”(一說“大漢明命王”),宣布信條,制定《行軍條例》,建立、白、紅、黑、藍五旗軍制,每旗各有首領,皆聽盟主調遣,形式上趨於統一,成為北方抗清主力。七年二月,接受太平天國領導,蓄長發,改用太平軍旗幟。洪秀全封張樂行為征北主將,各旗將領亦各有封號,但“聽封而不能聽調用”。八年,已發展到數十萬人,轉戰安徽、河南、江蘇、山東、湖北等地,配合太平軍作戰,屢破清軍。十年,太平天國封張樂行為沃王。同治二年(1863),清軍攻陷雉河集,張樂行被俘遇害,勢力大衰。次年,張宗禹、任化邦等捻軍與遵王賴文光部太平軍會師於豫南,兩軍合編,奉賴文光為首領,易步為騎,流動作戰。四年,在山東曹州(今菏澤)擊斃僧格林沁,全殲其馬隊。旋即突破清軍運河防線,聲勢復振。五年九月,賴文光在河南中牟(一說許州)將捻軍分為東西兩部,張宗禹率部入陝聯絡回民起義軍,是為西捻;賴文光、任化邦率部馳騁山東、河南、湖北等地,是為東捻。六年東捻被李鴻章淮軍圍困於黃河南岸、運河東岸、膠萊河西岸和六塘河北岸的地區內,突圍失敗,十月,主力在江蘇榆覆滅,賴文光率餘部千餘人渡六塘河南下,次年覆沒於揚州,賴文光殉難。西捻聞訊回師馳援,次年深入華北,軍鋒直達盧溝榆,京師大震。旋以清軍雲集,轉而南下。七月,在山東茌平徒駭河全軍覆沒,張宗禹不知所終。

詞語分解

  • 捻軍的解釋 清朝的一支農民起義隊伍;,活動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帶,主要領袖有張洛行、賴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國領導下與太平軍配合作戰。年分為東、西兩支,最後被清軍消滅詳細解釋見“ 捻子 ”。
  • 捻的字典解釋 捻 ǎ 用手指搓轉(刵 ):捻麻繩。 搓成的條狀物:燈捻兒。 捻 ē 古同“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夾住。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軍的字典解釋 軍 (軍) ū 武裝部隊:軍威。軍服。行(妌 )軍。軍功。軍犬。軍備。軍紀。軍銜。軍閥。軍令狀。異軍突起。潰不成軍。 軍隊的編制單位,是“師”的上一級。 泛指有組織的集體:勞動大軍。 筆畫數:; 部

歷史知識推薦:噴水魚洗

一種供娛樂的器具。狀似銅質洗臉盆,盆緣上有“雙耳”又稱“兩弦”,內底鑄刻二條或四條魚。當盆內裝水,雙手摩擦其雙耳,則水波翻滾,水珠濺射數尺之高,宛如盆底刻畫的魚在跳躍。這種現象是銅盆受激振動產生的,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捻軍歷史

相關歷史

捻軍_捻軍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