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訛

哆訛怎么寫好看

哆訛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西夏部族首。西夏大慶四年(1143)饑荒,定州(今寧夏平羅縣境)竾浪、富兒等族與威州(今寧夏同心北)大斌族、靜州(今寧夏靈武北)埋慶族分頭起義,多者萬人,少者五六千人,進攻附近州城。西平都統軍任得敬領兵鎮壓,起義軍漸被瓦解。他率竾浪、富兒二族恃險拒,遭任得敬兵夜襲,被擒殺。

詞語分解

  • 哆的字典解釋 哆 ō 〔哆嗦〕發抖,戰慄,如“冷得打哆哆”(“ 嗦”讀輕聲)。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訛的字典解釋 訛 (訛) é 錯誤:訛字。訛誤(文字、記載錯誤)。訛謬。訛傳(俷 )。以訛傳訛。 敲詐,假借某種理由向人強迫索取財物或其他權利:訛詐。 謠言:訛言(a.詐偽的話,謠言;b.胡言亂語)。 感化,變化:

歷史知識推薦:元文類

書名。元蘇天爵編。七十卷。原作《國朝文類》。《四庫全書》本改題今名。所錄詩、文八百餘篇,起自元初,迄於延祐,按文體分為四十三類,故名。編者旨在保存文獻,全書收詔制、奏議、碑傳行狀多達二百三十餘篇,為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哆訛歷史

相關歷史

哆訛_哆訛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