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歷代書法>> 魏晉>> 王獻之《鴨頭丸帖》正文

王獻之《鴨頭丸帖》

作者:王獻之 書體:行草

王獻之《鴨頭丸帖》

【釋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鴨頭丸帖,行草,摹本。王獻之書。絹本,縱二六·一厘米,橫二六·九厘米。二行,十字。

《鴨頭丸帖》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名跡。因帖首“鴨頭丸”二字而得名。幅內有北宋徽宗內府“政和”、“宣和”印及朱文雙龍小印。騎縫處鈐有元文宗“天曆之寶”印。並有元天曆三年(1320)正月十二日虞集奉敕跋記,云:“敕賜柯九思”。楊守敬《激素飛清閣平帖記》:“明時藏吳廷家,刻《余清齋》。有“宣和”、“紹興”、“天曆”印,及宋高宗贊。元天曆三年正月十二日敕賜柯九思,此書遂轉落人間。前人亦有謂此為右軍書者。細審之,自是大令之筆,與《中秋帖》貌異而中同也。” 此帖為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是他行草的代表作。起首是尋常應答,故運筆稍緩,似行書。後半部分筆底漸活,運筆漸快,行筆流暢靈動,更接近草書,欲與朋友晤談的迫切心情,躍然紙上。姜夔《讀書譜》說:“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屬連。……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此帖雖是行草,卻嚴格遵守草書法度,除“不佳”、“當與”兩字屬連外,余皆獨立。其點畫處皆重而濃,非點畫處皆細而枯,如“丸”字之鉤點間細若遊絲,既有引帶之功用,又主次分明,突出了字形筆畫。此帖用墨枯潤有致,全帖兩句話,蘸墨二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的自然變化。

此帖雖寥寥兩行,卻清晰地顯示出小王書法的強烈個性。在晉人超脫俊逸的時代基調上,小王的書法更有一種縱逸奔放的氣勢,瀟灑風流的神韻。他的這種流貫傾瀉式的章法,在晉人行草中顯得新穎獨特,成為表現他奔放氣勢的最適宜的形式。把此帖與大王的墨跡相比較,可以看出小王較大王行筆快,理性的束縛相比之下減弱,而情感線上條運動中起著更大的導引作用。

此墨跡最初刻本見於《淳化閻帖》卷十,後入刻《大觀帖》、《玉煙堂》、《寶賢堂》、《絳帖》、《余清齋》、《眉壽堂》等帖。《宣和書譜》卷第十六王獻之行書目錄有《鴨頭丸帖》帖目,當為最初之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