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肅的尚書之路

地處閩江入海口的琅岐島地靈人傑,人才輩出。宋明時期,這塊彈丸之地竟出了兩位宰相、兩位尚,即南宋宰相朱倬、林存與北宋兵部尚書王祖道、明洪武禮部尚書陳文肅。

陳文肅乃草民百姓,孝悌力田,被地方官推薦進京取士,從知府到四川提刑按察使,官至禮部尚書,一代忠臣孝子。

尚書之路

走進鳳窩村陳氏宗祠,廳堂上高懸一塊“大宗伯”金字牌匾。“大宗伯”即禮部尚書陳文肅。

據《閩侯縣誌》和《鳳窩陳氏族譜》記載:陳文肅原名陳大觀,又名陳肅,字文叔。閩縣嘉登里琅琦王埔(今琅岐鎮鳳窩村)人,乃鳳窩陳氏二世祖。文肅生於元天曆戊辰年(1328年)。他少年時在本島書院攻讀,急公好義,文武雙全,胸有大志。他不滿元朝統治,無意功名。明洪武初,“公奮不顧身,督千餘人為台江保障,身先士旅,台江以定,功業赫赫。”明初,倭寇經常襲擾台海。文肅痛恨倭賊,曾率領千餘兵勇參加平倭戰鬥,為保衛海防立下戰功。

因當時朝廷不興科舉,他失去了進京求取功名的機會,以致在家耕稼牧漁,等待時機,報效國家。明洪武辛酉年(1381年)春,時年已53歲的陳文肅,經河間縣令歐陽樞(字彥中,琅岐東岐人)推薦,以孝悌力田、文武全才赴京取仕。殿試時,明太祖朱元璋見他容貌魁異,豐頤廣額,口可容拳,一表人才,極是好感。帝問之安邦治國大計,文肅對答如流。帝嘆曰“有是人才出何晚也”,並問文肅“卿欲為何官”?文肅答曰:“爵位唯皇上所與,臣下弗敢自專。”帝大喜,閱其名,御筆改文叔為文肅,授淮安知府。

文肅到淮安赴任,時年久旱不,盜賊猖狂,百姓苦不堪言。文肅帶領地方官和老百姓冒著烈日翻山越嶺,尋找水源,興修水利,捉拿盜賊,為民除害,發展生產,深得民心。淮安大治,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文肅愛民如子,受命於危難之時,敢於擔當,大有政聲,在淮安有口皆碑。第二年,儒學生錢受祿陳情皇上,朱元璋問曰:“淮安何 * 體朕心?”錢受祿答道:“唯知府陳文肅。”帝大喜,遂召文肅赴京賜璽書褒獎,擢升文肅為四川提刑按察使。文肅離任之日,淮安父老鄉親擁馬首依依不捨,彷徨如濟川之失舟楫、赤子脫慈母之懷而墜地也。於是留題於譙樓,至今尚存。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當時四川這個地方山高皇帝遠,盜賊如毛,地方官無可奈何,而且苛捐雜稅又多,老百姓不得安寧。文肅依法治蜀,敢於得罪權貴,善斷案,除貪官,廢雜稅,為民除害,整肅治安。治蜀兩年,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百姓豐衣足食。文肅在蜀有口皆碑,建樹頗多,政績卓著,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升為南京禮部尚書。離任時,文肅兩袖清風,巴山蜀水父老自發在十里長亭相送,依依不捨。旨下,文肅到南京赴任。洪武十七年(1384年)甲子五月初四日,文肅因積勞成疾,病卒於南京竹橋官舍,享年56歲。

陳文肅墓

陳文肅墓在琅岐島鳳窩村道觀山上,至今歷六百多個春秋,仍保存完好,吸引眾多遊客到此參觀遊覽,成為島上一個旅遊好去處。

順著鳳窩村環島公路往東走200多米,公路旁邊有一座六角形碑亭十分醒目,碑亭內立一塊高大的崗石神道碑,碑額陰刻“皇明”兩字,碑文曰“賜進士第禮部尚書文肅陳公神道”,行書直下兩行。從碑亭附近的田間小路走百來米往道觀山攀登,10分鐘就到了尚書墓。

陳文肅墓建在道觀山坳,坐南朝北,俗稱尚書墓。尚書墓古樸古香,背山面水,正面朝閩江口北港主航道,玉帶環腰,風生水起,得山川靈氣,乃風水寶地。古墓為土、石、三合土結構,呈“風”字形,面闊約12米,縱深30多米,是一座經典的明代大石墓。

古墓為二級卷壙,是陳文肅和他的次孫陳志美的合葬墓。前壙安葬陳志美,後壙安葬陳文肅。祭台上建有青石質陰宅、太子亭,亭內鑲有一塊青石,陽刻“嘉議大夫文肅陳公墓”,下方陰刻“永言孝思”四個大字。墓壙前為條石壓頂,三合土封頂,墓壁、墓手均為花崗石砌築。墓埕右側立一塊花崗石墓碑,陰刻:“鳳埔陳,明嘉議大夫四川提刑按察使,前南京淮安知府文肅公墓,坐坤向艮,明成化造,萬曆壬子年(1612年)重修。”整座古墓的規制、碑石形狀、建築特點,基本上還保持明代風格,原汁原味。

省、市文物專家在實地考察這座尚書墓時,曾稱“福州地區保留比較完整的明代大官員墓並不多見,這座尚書墓年代久遠,保留完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應好好加以保護”。目前,這座明初尚書墓已被馬尾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傳家之寶

陳文肅為官清廉,勤政為民,是一位忠臣。在職期間,他曾慷慨捐銀重建鳳窩南山禪寺,重修渡口碼頭及鄉村道路,造福桑梓。卒後,鄉人感其功德,塑其神像供奉在鳳窩南山禪寺,至今尚存。遊客、香客到此,無不頂禮膜拜。

陳文肅到南京禮部任職時,正值56歲壽誕。傳說洪武帝朱元璋見其勞苦功高,命賜給十二扇金絲楠木圍屏,以示祝壽。每扇圍屏高2.75米、寬0.57米、厚0.2米,用銅鉤連在一起。圍屏正面漆畫朱元璋在皇宮大殿召見陳文肅及文武百官,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周圍還繪有明代宮廷生活場面,四周花邊則畫神獸、鳥蟲、花卉。圍屏背面寫有“大宗伯陳老先生榮壽序”,約600字,楷書。它記載了陳文肅生平政績,乃時賜進士出身、翰林編修、欽命江蘇提督學政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阮金麟拜撰。

這十二扇明代圍屏歷六百三十多個春秋,至今保護很好,彌足珍貴,為全省罕見的可移動文物。“文革”年代,陳氏族人把它藏在山洞裡,才躲過一劫,如今重見天日,擺在陳氏宗祠廳堂上,當作傳家之寶。

來源:福州晚報 2017-10-10 08:56:28
陳文肅的尚書之路_陳文肅的尚書之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