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劉司直赴安西

作者:王維 朝代:唐代

送劉司直赴安西原文

絕域陽關道,胡沙與塞塵。
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
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

詩詞問答

問:送劉司直赴安西的作者是誰?答:王維
問:送劉司直赴安西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送劉司直赴安西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王維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維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通往西域遙遠的陽關道上,舉目惟見邊塞的煙氣和沙塵。
整個春天只偶有大雁飛過,萬里路上很少見到行人。
苜蓿草將隨著汗血馬傳入,葡萄種也帶隨著漢家使臣。
這一去自應讓外族害怕,使他們不敢再強求和親。

注釋
劉司直:作者友人,生平字號不詳。
司直:官名,大理寺(掌管刑獄)有司直六人,從六品上。
安西:指安西都護府。
絕域:指極遠的地域,此指西域。
陽關道:指古代經過陽關通往西域的大道。
陽關:關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南。
沙:一作“煙”。塞塵:塞外的風塵。代指對外族的戰事。
三春:春季三個月:農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苜蓿(mùxu):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產西域各國,漢武帝時,張騫使西域,始從大宛傳入。
天馬:駿馬的美稱。
蒲桃:即葡萄,原產西域,西域人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逐:隨。
漢臣:漢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漢族政權的臣子。
當:應當。令:使。外國: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權。後以指本國以外的國家。
覓:尋求。和親: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關係與邊疆各族統治者結親和好。

詩文賞析

此詩的前兩聯介紹友人赴邊的道路情況。第一聯“絕域陽關道,胡煙與塞塵”,指出路途遙遠,環境惡劣。這兩句是寫這條西去路的前方是邊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區,那裡,烽煙瀰漫,沙土飛揚,一望無垠,滿目淒涼。

第二聯以空中與地上景象相互映襯,進一步表現路途的寂寞荒涼。正值三春季節,南國正是“江南草長,群鶯亂飛”之時,無奈春風不度玉門關,一路上唯見偶爾飛過的歸雁;平視前方,漫漫長路上極少有行人往來。

第三聯似承實轉,雖然仍是寫景,但色調感情陡轉:“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當年漢武帝派李廣利伐大宛取名馬,馬嗜苜蓿,苜蓿與葡萄種也就隨漢使傳入中國。這一聯歷史與現實結合,以想像代實景,描繪了一幅絲綢路上的特異風光。其中蘊含頌楊漢使,溝通兩地文化的歷史功績之意,以此勉勵友人遠赴安西建功立業。

最後一聯正是承著這一詩意轉出:“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這裡以“不敢覓和親”指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唐王朝的臣服。這兩句看似泛指,實際上是針對“劉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劉司直出塞乾出一番事業,弘揚國威,同時也寄寓了詩人本人效命疆場、安邊定國的豪邁感情。

這首詩將史事融入送行時對路途險遠的渲染中,全詩從寫景到說史,又從說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於字句之間流淌不絕的,則是詩人對於友人始終如一的深情。

標籤:寫景抒情願望友人

詩詞推薦

送劉司直赴安西原文_送劉司直赴安西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