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

作者:歐陽修 朝代:宋代

秋聲賦原文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澹,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淒淒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余曰 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詩詞問答

問:秋聲賦的作者是誰?答:歐陽修
問:秋聲賦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秋聲賦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歐陽修的名句有哪些?答:歐陽修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歐陽先生(歐陽修自稱)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裡不禁悚然。他一聽,驚道:“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湧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我對童子說:“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里沒有人的聲音,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嘆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何而來呢(它怎么突然就來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樣子,它的色調暗淡、煙飛雲收;它的形貌清新明淨、天空高遠、日色明亮;它的氣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沒有生氣、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淒淒切切,呼號發生迅猛,不可遏止。綠草濃密豐美,爭相繁茂,樹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樂。然而,一旦秋風吹起,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能折斷枝葉、凋落花草,使樹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種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秋氣)的餘威。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季節上說屬於陰;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徵,在五行上屬於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嚴凝之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草木過了繁盛期就應該衰亡。”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只要內心被外物觸動,就一定會動搖他的精神。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的頭髮(壯年)變得鬢髮花白(年老)。(既然這樣,)為什麼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人)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么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注釋
歐陽子:作者自稱。
方:正在。
悚(sǒng)然:驚懼的樣子。
初淅瀝以蕭颯:起初是淅淅瀝瀝的細雨帶著蕭颯的風聲。淅瀝,形容輕微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落葉聲等。以,表並列,而。蕭颯,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砰湃:同“澎湃”,波濤洶湧的聲音。
鏦鏦(cōng)錚錚:金屬相擊的聲音。
銜枚:古時行軍或襲擊敵軍時,讓士兵銜枚以防出聲。枚,形似竹筷,銜於口中,兩端有帶,繫於脖上。
明河:天河。
秋之為狀:秋天所表現出來的意氣容貌。狀,情狀,指下文所說的“其色”、“其容”、“其氣”、“其意”。
慘澹:黯然無色。
煙霏:煙氣濃重。霏,散揚。
雲斂:雲霧密聚。斂,收,聚。
日晶:日光明亮。晶,亮。
慄冽:寒冷。
砭(biān):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這裡引用為刺的意思。
綠縟:碧綠繁茂。
一氣:指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是“一氣”運行的結果。
餘烈:餘威。
刑官:執掌刑獄的官。《周禮》把官職與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稱為六官。秋天肅殺萬物,所以司寇為秋官,執掌刑法,稱刑官。
有時:有固定時限。
渥:紅潤的臉色。
黟(yī):黑。
星星:鬢髮花白的樣子。

詩文賞析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雖仕途已入順境,但長期的政治鬥爭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複雜,逐漸淡於名利。秋在古代也是肅殺的象徵,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終止。作者的心情也因為屢次遭貶而鬱悶,但他也借秋聲告誡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應自我反省。這一立意,抒發了作者難有所為的鬱悶心情,以及自我超脫的願望。

這篇賦以“有聲之秋”與“無聲之秋”的對比作為基本結構框架,精心布局,文勢一氣貫串而又曲折變化,作者從淒切悲涼的秋聲起筆,為下文鋪寫“有聲之秋”蓄勢;然後由草木經秋而摧敗零落,寫到因人事憂勞而使身心受到戕殘,由自然界轉到社會人生,這是“無聲之秋”;最後歸結出全篇主旨:“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文章用第一人稱的筆法來寫。一開始作者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從靜到動,令人悚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作者正在秋夜專心致志地讀書,忽聽一種奇特的聲音從西南方傳來。作者驚訝於這樣的聲音,細聽,起初似雨聲淅淅瀝瀝,又似風聲瀟瀟颯颯,忽然又如波濤奔騰翻湧,又似狂風暴雨驟然而至。它接觸到物體上,又發出如金鐵相撞的鏦鏦錚錚的聲音,又好像奔赴敵陣的軍隊,銜枚迅跑,聽不到號令,只聽到人馬行進之聲。

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繪了秋聲狀態。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

接著作者引出與童子對話,從浮想聯翩,又回到現實,增強了藝術真實感。作者對童子說:“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回答:“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童子的回答,質樸簡明,意境優美、含蓄。這裡,作者的“悚然”與童子的若無其事,作者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對秋聲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於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過懸念式的對聲音的生動描繪,點明了文章主題即秋聲。文章起始,就寫得脈絡清晰,波瀾起伏,搖曳多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作者接著尋根溯源,探究秋聲所以形成的緣由?“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自答曰:“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澹,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秋聲,是秋天的聲音,作者從秋之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風貌和秋之內在“氣質”描繪得具體可感,其色顏容貌似乎呈現眼前,其慄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似已圍裹全身。這種秋氣,是一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它只要施展它的一點餘威,就會使繁茂蓊鬱的綠色變色,蔥蘢的佳木凋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秋”何以有這樣的威力和會使人產生如此的感受呢?

接著,作者又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對秋聲進行了剖析和議論。“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即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古代用天地、四時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節。在四季中又屬陰冷的季節;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從五行來分,秋屬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場秋點兵”,所以秋又有戰爭的象徵;這樣,秋天對人來說,意味著有悲涼肅殺死亡之氣。從自然界來看,天地萬物,春天生長,秋天結實,意味著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轉衰的過程,人與此同,故有對生命將息的悲嘆與傷感。又以音樂為喻,古人將五聲(宮、商、角、徵、羽)和四時相配,秋屬商,又將五行和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相配,秋主西方,秋屬於商聲,商,傷也,悲傷之意。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則為十二律之一。將樂律和曆法聯繫起來,,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夷則配七月。《禮記?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則。”夷,是刪刈,殺戮之意。萬物由繁榮到衰敗,則為自然之規律。作者從自然與社會兩方面進行了論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會的產物,人與自然、社會形成一個相互聯繫的有機整體。人從個人出發體驗感悟自然和社會。這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著作者仍然抓住秋聲的主題,通過無情的草木與萬物中最有感情,最有靈性的人的對比,抒發議論。作者認為,百般的憂慮和萬事的操勞必然損傷著人的身心,內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損耗精力,更何況是“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呢!這樣就容易朱顏易老,烏髮變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這是你自己無窮無盡的憂勞傷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聲的悲涼呢?這就說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聲之悲涼,其根源不在秋聲,主要是當時作者面對國家和自己的處境而產生的憂思所致。當時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經在政治上屢不得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心情鬱悶。這樣的情緒和秋季氣息正相統一,觸物傷情,有感而發。

作者蓄積已久的深沉苦悶和悲涼沒有人能理解。“童子莫對,垂頭而睡。”唯有四壁的蟲鳴,與“我”一同嘆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涼:秋風呼號,秋聲淒切,長夜漫漫,蟲聲唧唧,悲憤鬱結,無可奈何,只能徒然嘆息。

此文,把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熔為一爐,渾然天成。作者敘事簡括有法,而議論迂徐有致;章法曲折變化;而語句圓融輕快;情感節制內斂;語氣輕重和諧;節奏有張有弛;語言清麗而富於韻律。在這個秋氣正濃的季節,不妨打開《秋聲賦》,一方面欣賞作者優美的文字所帶給你的藝術美感,另一方細細品味秋之色、之容、之氣、之意,體驗自然和人生。

作者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可見可聞。文章開頭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寫秋夜西風漸起,觸物有聲,再用星月皎潔、四無人聲加以烘托,一蕭瑟幽森的畫面便呈現在讀者面前;最後以“四壁蟲聲唧唧”收尾,也緊扣住季節的特色。中間兩大段用賦體的傳統鋪陳手法,渲染秋天的肅殺和萬物的凋零,抒寫對人事憂勞的悲感,最後“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又轉喻禍根在人,發揮了清心寡欲的老莊哲學,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融為一體,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秋聲賦》作於嘉祐四年(1059),歐陽修時年53歲,這是他繼《醉翁亭記》後的又一名篇。它駢散結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範。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夜讀時聽到秋聲,從而展開了對秋聲的描繪。文章開頭,作者簡捷直人地描畫了一幅生動的圖景:歐陽修晚上正在讀書,被一種奇特的聲音所攪動。這簡捷的開頭,實際上並不簡單,燈下夜讀,是一幅靜態的圖畫,也可以說,作者正處於一處凝神的狀態中。聲音的出現是以動破靜,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傾聽它,同時,也就惹動了文思。這樣由伏到起,在動靜的對比中,文勢便蓄成了,有了這種文勢,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湧出,自然流瀉。接下來,是作者對秋聲一連串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作者通過由“初”到“忽”,再到“觸於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這也就回答了作者聞聲驚懼和感嘆的原因。

第二段是對秋聲的描繪和對秋氣的議論。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觀察所得,運用駢偶句式和鋪張渲染的賦的傳統手法,抓住煙雲、天日、寒氣、山川等景物,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徵的鮮明圖畫。而對秋狀的描繪,正是為了烘托秋聲的“淒淒切切,呼號憤發”。然後,是對秋氣的議論。“豐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對比,通過對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敗零落,是秋氣施加強 * 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議論又進一步展開。“夫秋,刑官也”到這一段結束,作者吸收前人種種說法,又運用駢偶句把秋與官制、陰陽、五行、音律等配屬起來,甚至用“傷”解釋“商”,用“戮”解釋“夷”,極力鋪張,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說明萬物盛衰的自然之理。這是宇宙生成的哲學思考,寫出了秋聲中永恆的悲傷,為下文進入本文主題起了鋪墊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題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嘆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傷。這一段,作者在極力渲染秋氣對自然界植物摧殘的基礎上,著力指出,對於人來說,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為嚴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結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嗚,襯托著作者悲涼的心境。結尾處秋蟲的和鳴,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戛然而止的結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似乎也要同聲一嘆。

歐陽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修,在政治上早已經歷了多次貶官,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鬱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正處於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採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入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更應該提到的,應是《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注重駢偶鋪排以及聲律的賦到了宋代以後,由於內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矯揉造作,已經走向沒落。歐陽修深明其中之弊,當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後,回過頭來又為“賦’’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的是,在賞析該文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應該受古人消極情緒的影響。 “悲秋”是歷代文人騷客寫作的主題,他們借對秋的悲,抒發對時政不滿而產生的鬱悶心情;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宦海沉浮,人生艱難的不幸遭遇。 歐陽先生的《秋聲賦》在立意方面,雖然通過感傷秋之肅殺而烘托出感傷世事之肅殺,但仍然難免有很濃的悲傷情調。

文章第三段開頭“嗟乎”二字多么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悲傷的情感;而此段的最後“奈何”、“念誰”兩句更體現了作者悽苦愁悶的心情。

古代的封建文人墨客,因為受時代的局限和傳統人生觀、世界觀的束縛,因秋而生悲的傷感情緒是必然的。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而指責他們的消極情緒。建議大家在欣賞《秋聲賦》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時有必要讀讀 * 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和現代作家俊青的散文《秋色賦》。

標籤:古文觀止秋天

詩詞推薦

  • 採蓮子·船動湖光灩灩

    皇甫松唐代〕船動湖光灩灩秋,貪看年少信船流。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秋聲賦原文_秋聲賦的賞析_古詩文
  • 謁金門(秋興)

    蘇軾宋代〕秋池閣。風傍曉庭簾幕。霜葉未衰吹未落。半驚鴉喜鵲。自笑浮名情薄。似與世人疏略。一片懶心雙懶腳。好教閒
    秋聲賦原文_秋聲賦的賞析_古詩文
  •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韓愈唐代〕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屢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秋聲賦原文_秋聲賦的賞析_古詩文
  • 展禽論祀爰居

    佚名先秦〕海鳥曰“爰居”,止於魯東門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為政也!夫祀,國之大節也
  • 三槐堂銘

    蘇軾宋代〕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後。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
  • 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張繼唐代〕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聲賦原文_秋聲賦的賞析_古詩文
  • 滕王閣序

    王勃唐代〕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
  • 晏子不死君難

    左丘明先秦〕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莊公通焉。崔子弒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
  • 青玉案·與朱景參會北嶺

    陸游宋代〕西風挾雨聲翻浪。恰洗盡、黃茅瘴。老慣人間齊得喪。千岩高臥,五湖歸棹,替卻凌煙像。故人小駐平戎帳。白羽
    秋聲賦原文_秋聲賦的賞析_古詩文
  • 祭鱷魚文

    韓愈唐代〕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丘明先秦〕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盪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齊侯以諸
  • 村行

    王禹偁宋代〕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
  • 晁錯論

    蘇軾宋代〕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強為
  • 雜說一·龍說

    韓愈唐代〕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
    秋聲賦原文_秋聲賦的賞析_古詩文
  • 桃花源記

    陶淵明魏晉〕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晉獻文子成室

    佚名先秦〕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文子曰:“
    秋聲賦原文_秋聲賦的賞析_古詩文
  • 蘇秦以連橫說秦

    佚名先秦〕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
  • 五代史宦官傳序

    歐陽修宋代〕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
  • 進學解

    韓愈唐代〕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
  • 滄浪亭記

    歸有光明代〕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
秋聲賦原文_秋聲賦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