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09年>> 8月12日

陳善銘,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

1909年8月12日

1909年8月12日陳善銘,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_歷史上的今天

陳善銘

陳善銘,植物病理學家,農業教育家。主要從事小麥病蟲害防治和研究,成績卓著,曾獲得1978年科學大會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對植物線蟲病、植物檢疫等研究和防除工作獲得重要成果;對植物保護學科基礎的奠定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陳善銘,1909年8月12日出生於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祖籍為天津。父親陳寶泉曾任北京高等師範學堂(北京師範大學前身)校長,他一生重力行、重實際、愛祖國。陳善銘幼年正處“五四”愛國運動時期,受家庭和社會環境的薰陶,耳濡目染,使他養成了喜讀書,勤思考,沉默寡言的性格。1926年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畢業,考入南開大學預科。1927年考入清華大學,於1931年畢業,留校任生物系李繼侗的助手。在李繼侗教授指導下,從事銀杏果實的發育生理研究。後應劉崇樂和李良慶之邀到國立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同時在靜生生物調查所兼職。在此期間,陳善銘經常跟隨秉志教授等出外採集標本和參加學術討論活動,亦曾受胡先驌教授教誨。這些中國生物學的主要奠基人對青年人的關心和誘導,使他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32年秋,與陳善銘先後同學的藻類學家李良慶來靜生生物調查所從事低等植物的研究,他們經常談論藻類學的問題,並向陳善銘介紹了許多有關藻類學的著作和從事研究工作的經驗,促使陳善銘將其興趣轉向低等植物,尤其是藍綠藻類。他曾採集了許多藍綠藻的標本,帶到美國進行研究,後因學業繁重無暇顧及而終止。
  1936年,陳善銘徵求戴芳瀾教授意見,並經他介紹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植物病理系攻讀學位。在斯塔克曼教授指導下,從事小麥絲核菌的病理研究。斯塔克曼教授博學強記,善於健談,為人又十分隨和,只要他在校,每晚必到系裡和大家無所不談,直至深夜。以此活躍學術氣氛,而且開拓學生的思路。這段學習生活,給陳善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過二年的努力,完成碩士論文。接著,他選擇絲核菌變異問題的研究作為博士論文。論文完成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未能立即答辯,但他在化學引變上的工作,在真核生物中是屬於世界上最早的,而且當時許多遺傳學家還未認識。這時,他獲得一筆獎學金,因而得以繼續留下從事果樹菌核病菌的遺傳變異的研究,其初結果曾在美國植病理學會年會上作過報告,1943年進行了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同時獲得Sigma-Xi榮譽會員資格。
  這時,美國軍部從英國引入青黴菌,希望從中篩選出效價更高的菌系。因陳善銘是從事菌系變異研究的,明尼蘇達大學聘請他參加主持青黴菌引變研究,不到10個月就獲得了理想的結果。但由於一些限制,其結果未能公開發表。1944年陳善銘突然接到鄒秉文教授從華盛頓打來的電話,催促他立即回國。在9年的異國生活中,他既體會到知識界朋友的友好,又感受到社會對中國人的歧視,強烈的愛國心,促使陳善銘放棄了當時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試驗站工作的邀請,毅然回國。
  1945年陳善銘回國後,應聘於中央農業實驗所任技正。同年,日本投降後,中央農業實驗所組織了一批人到北平接收華北農事試驗場,陳善銘作為接收者之一隨同朱鳳美、劉廷蔚來到北平。工作結束後朱鳳美等回到南京,陳善銘留下主持病蟲害研究室工作,負責全室工作計畫和安排,並進行了有關高粱黑穗病的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華北農事試驗場改組為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陳善銘主持病蟲害系的工作。在他的主持下,病蟲害系改變過去只搞病蟲種類調查鑑定,不結合生產的做法。1953年他協助陳鳳桐所長組織華北農科所農村工作隊,赴農村幫助解決農業上迫切的問題,宣傳和傳授病蟲害防治技術。1956年組建中國農業科學院,陳善銘任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除了擔負所務工作外,致力於小麥條鏽病的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間,陳善銘先後下放河南省安陽、新鄉,在當時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但他還勤奮工作。在勞動之餘,查閱文獻,組織同志編寫各種植保科普小冊子,幾年內完成《中國農作物病蟲圖譜》,在國內外廣泛發行,起了很大的宣傳普及作用,與邱式邦合作編寫了《國外農業生產水平和科學進展》的植保保護部分,並主編了《國外農業概況》中各國的植保部分。他參加了幾次全國性的會議,對國際間MLO研究工作的進展,小麥鏽病防治問題等作過綜述報告。這些都為以後制定我國植保研究工作規劃提供了重要參考,也表現了陳善銘獻身於祖國植保事業的精神。
  1975年底陳善銘因身體及其他種種原因,被迫申請退休。“四人幫”垮台後,他深受鼓舞,精神煥發地思考著植物保護和植物病理學科的發展方向。經過數年時間的思索,他認定我國植保科研事業應引用分子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新興學科中的現代生物學新技術,以我國豐富的作物種質和微生物資源為基礎,著手開展植物抗病性、病菌致病性以及有關病害防治的套用基礎研究,這是我國植物病理研究在較短時間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他決定以自己親手創建的小麥病害試驗室為試點,從1982年開始先後開展了鏽菌遺傳和生理研究,植物抗病變異體細胞選擇、土傳病害生物防治等國內薄弱的研究項目,並在此基礎上正式建立了植病生物技術課題組。陳善銘為了科研工作順利開展,他一方面四處奔走物色人員,選擇課題直到籌措實驗設備;一方面鼓勵年輕人勇於創新,大膽構想,勤奮鑽研,開拓新的領域。經過數年努力,初步建立了植物組織培養體系,在小麥抗根腐病變異體細胞選擇技術,套用轉座子誘變和重組DNA技術創建防治土傳病害的高效菌株,螢光假單胞菌作用機理,以及對有關基因進行分子遺傳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達到了國際水平。而且小麥稈鏽菌原生質體培養和植物灰寄菌遺傳轉化與表達在國際上首次獲得成功。這些說明了老一輩科學家所特有的敏銳的洞察力。
  陳善銘曾先後擔任過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顧問;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顧問;《植物保護雜誌》主編;《植物保護學報》和《植物病理學報》副主編;中國農科院學位審定委員會委員等職。線上蟲病防治上做出卓越成績
  50年代,我國的作物線蟲病的研究近於空白。1953年陳善銘帶領青年同志在定縣基點上,進行小麥線蟲病的防治試點工作。他們宣傳小麥線蟲生活史和侵染途徑,傳授防治技術,大力推廣小麥線蟲病病癭汰除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經過汰除機處理的麥種含癭率下降到0.5%以下。他親自對這段工作的成果和經驗進行了總結,寫成“1953年河北省小麥線蟲病調查研究及防治研究工作報告”,引起有關方面重視。他還協助農業部制定控制十大病蟲的規劃,編寫了有關消滅小麥線蟲病的小冊子,供各地推廣套用,對我國小麥線蟲病的控制起了良好的作用。50年代末,他與陳品三等又開展了粟線蟲病病原生活史及其防治的研究,其成果於1962年發表在《植物保護學報》上。有力地推動了粟線蟲病的防治和我國線蟲病的研究。60年代初,陳善銘又指派專人學習國外植物線蟲病學的基礎理論、方法和研究技術,並迅速建立了植物線蟲試驗室。他還大力支持翻譯《植物寄生線蟲》、《植物線蟲學研究入門》、《線蟲學基礎與進展》等外國專著,對推動線蟲的研究和普及線蟲知識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60年代中期,由於各種干擾,花生根結線蟲病防治研究近於停頓。陳善銘為維持這一科研項目大聲疾呼,鼓勵研究人員堅持工作,並四處奔走,力爭將已調離的人員調回,終於使植保所線蟲的研究得以繼續,並取得了新的進展。
  1979年,陳善銘已70高齡,他還親自去黑龍江省甘南縣國營農場察看大豆孢囊線蟲病發生、為害情況及防治效果,並在農業部召開的現場會上作了學術報告。以後,在農業部委託植保所舉辦的“全國植物線蟲培訓班”上,他全面論述了世界植物線蟲學的發展和我國線蟲病害防治研究概況。由於他大力扶植,植保所的線蟲病害防治研究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對推動我國植物線蟲學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小麥鏽病防治研究上的貢獻
  1950年全國冬麥區條鏽病大流行,損失小麥60億公斤。為此農業部專門召開了全國小麥鏽病座談會,研究制定防治方案,組織全國協作攻關。陳善銘擔負了華北小麥條鏽病流行規律研究的領導,他組織所內周嘉平等多人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陸師義等合作到山西太谷、河北安國、南和等地調查。他借鑑美國幾十年來研究小麥稈鏽病流行規律的經驗,啟迪青年人發揮聰明才智,讓大家各有側重。為摸清華北地區條鏽病流行規律起了方向性的指導作用。他經常和年輕同志討論條鏽病越冬、越夏,在華北地區的生存、發展條件,以推動研究工作的深入。經過五六年的努力,完成了“華北地區小麥條鏽病流行規律研究”的工作,為今後解決鏽病危害鋪平了道路。此後,陳善銘又親自率領助手到四川成都、雅安、宜賓等地調查小麥對條鏽病抗性喪失問題。1961年他親臨甘肅布署甘、青二省條鏽病菌越夏調查。
  陳善銘還十分重視條鏽病菌生理小種及小麥抗銹性變異的研究。1956年他組織汪可寧等人緊密聯繫碧瑪1號喪失抗條銹性的實際情況,開展了生理小種鑑別的研究,1958年找出了能鑑別當前小麥條鏽病菌小種類別的寄主,以後又在此基礎上補充了一些新的鑑別寄主,這對推動生理小種的研究發揮了積極作用。
  1964年小麥鏽病在西北、華北、淮北再度流行,陳善銘協同當地人員對鏽病情況進行了廣泛調查,並在徐州地區做出了使用藥劑防治示範,收到了積極的效果。為了根治小麥鏽病的為害,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金善寶副院長的領導下,對小麥條鏽病的防治從培育抗病品種和病理研究兩方面制定了全面規劃。植保所在陳善銘領導下與甘肅省植保所合作,建立了鏽病站,以條鏽病菌越夏、越冬基地的甘肅為重點,開展條鏽病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與此同時,在所內開展了小麥抗條鏽病的育種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儘管一些工作受到很大幹擾,但由於制定的方針正確,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以及大家的努力,至1986年,一批抗病品種陸續育成推廣,我國條鏽病的有關規律逐漸明確。經過30多年全國科研單位共同努力,我國小麥條鏽病的研究成果在3個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1.查明了我國小麥條鏽菌的越夏區,有西北、川西北、華北、雲南、新疆等五大片及越夏的條件。
  2.查明了病菌的越冬和春季流行規律,包括越冬的溫度界限和地理上的邊界線。在川、滇、鄂及河南信陽,陝西漢中、安康等地區,冬季溫暖,露日多,溫度大,病菌能順利越冬而且能不斷蔓延,是春季流行的菌源基地。這一研究成果為短期測報提供了依據。
  3.選出了一套切合中國實用的鏽菌生理小種鑑別寄主,逐年監測我國小麥條鏽菌標樣總計達15000多件,發現了29個生理小種,揭示了隴南易變區品種抗性喪失快和關中、華北品種抗性喪失慢的主要原因。這對抗條鏽病品種選育、利用和布局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於小麥條鏽病的研究,國外以西北歐和印度工作較早,但迄今還未對流行體系進行整體研究,在生理小種監測和條鏽病測報方面也尚未建成完整統一的技術體系。因此以上成就,可以說我國都居於領先地位。
  陳善銘在1950年就投入了小麥條鏽病的研究,而且是我國小麥條鏽病及其防治全國攻關協作組的主要領導之一,他親自擬定課題的指導思想、設計方案及具體任務安排,並通過各種形式的座談會統一認識,給青年人啟迪式的方向指導。在協作單位的通力合作下,最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78年小麥條鏽病防治協作組獲得了科學大會集體獎。1987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西北農業大學植保系、陝西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北京農業大學植保所、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河北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四川農業科學院植保所、雲南農業科學院植保所等單位集體申報,被評為第三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陳善銘為該獎的首要主持人。在植物檢疫工作上的貢獻
  植物檢疫是植物保護的重要部門。1953年陳善銘陪同蘇聯專家考察我國檢疫情況,了解到這項工作在我國還十分薄弱,希望引起重視。以後,農業部籌建植物檢疫試驗室,陳善銘受聘為該室顧問。在此期間,他對檢疫對象的確定、工作人員的配備等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並同曹驥一起對來自蘇聯的大量引種材料進行了檢疫。1960年農業部植物檢疫試驗室因故撤消,他力主將該室研究骨幹調到植保所,為植物檢疫工作的繼續和日後的發展保存技術力量。1957年他在民主德國召開的國際植物檢疫會議上,提出小麥矮腥黑穗病為檢疫對象,維護了我國的利益。以後,他先後代表我國就菸草檢疫問題與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談判,挽回了損失。因此可看出陳善銘堅持檢疫原則,捍衛我國長遠的植物檢疫利益的立場,對我國的植物檢疫工作做出了貢獻。
  陳善銘為中國的植病科學事業奮鬥了幾十年,尤其是退休後還孜孜不倦的考慮祖國植病事業的發展,繼續勤奮的工作著。1979年擔任植保所顧問,親臨指導小麥病害試驗室的工作,為了迅速提高小麥條鏽病的科研發展,親自主持全國小麥條鏽病講習班,並出面邀請美國小麥鏽病專家夏普教授授課,接待聯合國FAO派的荷蘭小麥鏽病專家R.W.斯特伯等4位博士來華講學;1988年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和農業部植保總站合辦的植物病害訓練班的顧問;1979年當選為植保學會的常務理事,主持《植物保護雜誌》工作,在他的努力下順利渡過了創刊和復刊的難關,1989年獲全國農口學會系統優秀期刊稱號。
  陳善銘在科學研究上注重聯繫生產實際,解決生產中的問題,對青年因材施教,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勤於實踐的能力。許多植病界知名學者,都受過他的教誨。1989年在他80壽辰之際中國植病學會向他獻了壽匾,以頌揚他對我國植物病理學做出的傑出貢獻。

8月12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