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60年>> 10月21日

西藏帕里地區第一次試種莊稼獲豐收。

1960年10月21日

 

1960年10月21日,喜馬拉雅山東部海拔四千五百米的世界第一高城——帕里地區,今年第一次試種莊稼成功並且獲得了豐收。現在全區400多克(一克地約等於一畝)青稞、洋芋都已陸續收割。青稞稈高兩尺多,穗大粒肥,一穗多到百餘粒,已經打場的青稞一般每克產75公斤左右。洋芋一般每個半斤多,每克產500公斤左右。圓根、蘿蔔、菠菜等十多種蔬菜也是豐收。圓根一個重到4公斤,水多汁甜,藏胞叫它“帕里的蘋果”。蘿蔔一個有5公斤多重。雪。這裡的全年最高溫度為攝氏16度左右,最低在零下20多度,無霜期只有70天左右。它經常被雲霧籠罩著,有時6月間還下大雪。過去,到過帕里的人們都認為這裡不能生長莊稼。世代居住帕里的幾百戶藏胞,沒有一戶種地,糧食、蔬菜向來依靠外地運來,人們全靠背運、幫零工和作小買賣為生。往年在這裡也能看到一片片嫩綠的青稞苗,但是沒有一塊地的青稞收過糧食。藏胞們種這些青稞的目的是收草,賣給來往客商餵牲口。儘管這裡的藏胞生活很困難,經常買不上糧食吃,但那時誰也不願意種莊稼。因為,他們在幾十年以前曾經千方百計試種過,有的人還試種成功了,但在青稞快成熟時,當地封建統治階級卻硬叫割掉,還說什麼“收了青稞帕里要死人,整個西藏也都要受災。”

隨著平叛和民主改革的偉大勝利,帕里人民翻身當家作主後,黨和政府領導當地人民進行試種。中共亞東縣委從幾十里外的嘎拉給調來500公斤生長期只要60天的青稞種籽,號召各鄉、各互助組普遍試種。帕里工作隊接著作了具體研究和安排,針對帕里特點提出了因地制宜地貫徹農業“八字憲法”的措施。藏胞們普遍深翻地二至三次,深達33厘米左右,每克地最少施肥5000公斤以上,並且提前30多天下種,這樣大大提前了青稞的成熟期。9月中旬開始下輕霜,眼看快要成熟的青稞就要受損失,工作隊和氣象站又領導大家用煙燻的辦法,有效地戰勝了寒霜的襲擊。在整個試種過程中,工作隊和帕里各機關幹部、駐軍官兵都和民眾共同參加生產,把下種、鋤草、施肥、灌水等方法一一傳授給藏胞,一直到收割。

黨和政府無微不至地關懷,更加鼓起了藏胞們的幹勁,他們從播種起就展開了愛國增產紅旗競賽。在以積、運肥為主的紅旗競賽中,幾天就積、運肥300多噸,平均每克地500公斤以上。60多歲的邊巴吉布,天不亮就起床摸著運肥。阿馬普布互助組的組員們晚上點著燈挖肥泥。他們把每塊試驗地都視如珍寶,作到了精耕細作。各鄉、組都有專人輪流看守和管理。

 

10月21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