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稜手

摸稜手怎么寫好看

摸稜手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新唐書.蘇味道傳》:“常謂人曰:‘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摸稜持兩端可也。故世號摸稜手。’”

摸稜,也作模稜,遇事不明確表示可否。唐.蘇味道主遇事為防誤斷而產生後悔,最好的辦法是持模稜兩可的態度。世因稱蘇為“摸稜手”或“摸稜宰相”。後因用為稱人事摸稜兩可的典故。

宋.陸游劍南詩稿》卷一《自詠示客》:“吏進飽諳箝紙尾,客來勸摸床棱。”

詞語分解

  • 摸稜的解釋 亦作“ 摸稜 ”。謂處事態度依違,不明確表示可否。《舊唐書·蘇味道傳》:“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世因稱 蘇 為“蘇摸稜”或“摸稜宰相”。摸,用同“
  • 手的字典解釋 手 ǒ 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手心。棘手(形容事情難辦,像荊棘刺手)。著(?)手(開始做,動手)。手不釋卷。 拿著:人手一冊。 親自動手:手稿。手跡。手令。手書(.筆跡;.親筆書信)。 技能、本領:手

歷史典故推薦:水性楊花

水性任意流動,楊花隨風飄揚。舊時用以比喻女子用情不專,心如流水楊花。《紅樓夢》九二回:“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楊花,我若說有錢,他便是貪圖銀錢了。”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二一:“只怪他媳婦也是水性楊花,和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摸稜手歷史

相關歷史

摸稜手_摸稜手介紹_歷史典故